医保总额预付 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10

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称,卫生部将于今年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19日下午,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否认了这个说法,称卫生部倡导在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但从未要求“全面推行”。
这个措施的实质是医保结算体系的变化,即要求医院代替患者来垫付政策内报销资金,再与医保进行结算。
有学者认为,从实施层面来讲,若要顺利推行这一措施,需要医保预付制度的配套。但目前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医保统筹层次低、报销比例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先看病后付费”很难向大医院推广。
“先看病后付费”的结算方式曾一度于解放后普遍存在,后被取消。自2010年底开始,由山东济宁兖州市试点,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个省份正对此进行探索。
东西部配套制度差异大
医院垫付的资金额增加了,会不会使得医院财务不堪重负?
在东部沿海许多地方,这个阻碍并不存在,医院不需要实际垫付资金,而是由医保部门统一“预付”。
上海市中心某三甲公立医院医保办主任19日对本报表示,“医保患者的后付费不会带来影响”。她告诉记者,上海已全面实行了总额预付,医保办会按月给医院预拨全年医保额度的1/12,这部分资金垫付医保患者的政策内报销费用问题不大。
目前总额预付制度仅在七个省市试点,并没有在全国推开。也就是说,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并未实施预付制度,还缺乏与“先看病再付费”匹配的配套制度。
原上海交大副教授、医保培训专家胡爱平认为,为了更顺利地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改革者就有动力推动医保从后付制迈向预付制,这将是支付方式改革的一大推进。
焦雅辉也在接受采访时说,各省份实际情况不同,当前医改重点也不同。“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只能逐步推进、试点先行,不能硬推。她表示,卫生部倡导这类便民利民的经验做法,各地若觉得具备条件、切实可行,可以选择借鉴。
自费病人如何覆盖?
包括最早试点的山东济宁兖州市第二医院在内,目前已先行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的基本上是县级以下医院,而要在三级医院推行这项改革殊非易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级医院自费患者多,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数额很大,而目前医疗统筹的层次过低,异地结算存在多种问题。多位学者与三甲医院院长估计,上海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占医院业务收入的一半甚至2/3,且不属于上海医保局的预付范围。这部分资金需要与外地医保机构结算,周期必然很长,将使医院的资金周转出现危机。
“原来医保局会给医院一笔周转资金,但总额预付之后就取消了”,上海一家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的三甲医院财务副院长抱怨,现在每月预付的金额勉强够开销,若要垫付自费患者的医疗费用,“潜藏着一系列财务危机”。
卫生部此次规定,“先看病后付费”实施范围包括参加医保、新农合范围的病人,无姓名、无陪护人、无地址的“三无”病人,病情严重急需抢救的病人,(尤其是后几类)患者恶意逃费也是医院方面的隐忧。
参与华东地区某县新农合托管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地有医院每到年底都要派人出去“追债”,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存在坏账的风险。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胡爱平介绍,国外的应对办法是政府“托底”,财政为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患者买单,而我们的有关救助体系尚不完善。
医保支付只是“技术改革”?
“这方面(先看病后付费)的工作我们也早就在做了”,前述上海三甲医院副院长说,但“先看病后付费”全面铺开是“不可想象”的。
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认为,只有医保支付成为医院的“生命线”时,支付制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但国内目前的状况,一是普遍以药养医,药品收入对医院更为重要;二是医保统筹层次太低,对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医院而言,自费病人将长期是一个主要服务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像“先看病后付费”这样的改革难以向大医院推进,靠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意图也将落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指出。
在公立医院垄断医疗服务供给的情况下,新型医保付费机制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很大程度上只是个技术问题,医疗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才是医改成功的关键。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