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感和健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21
众说纷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议题。熟悉,是因为心理健康或者心理问题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大量跟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事件;它的陌生,来源于对于人类个体内在心灵的理解是一个复杂、漫长、曲折的探索之旅。越来越多的研究或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内在心理世界是极其深奥和细微的领域。就像当代动力学取向精神医学的鼻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经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所能体验到的自己心灵,可能仅仅是整个心理世界中小小的一部分… …心灵在表明上透露出一种令人迷惑的幻象;精神与人格是高度复杂和机构精巧的… …”而后来的继承者儿童精神分析师克莱因(Melanie Klein )将我们的心灵世界描绘为“一条由原始、变化不定的意象、幻想以及恐惧多汇聚而成的河流”。更有后来者(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将个体内部世界放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探究我们人类心理的意义,认为“心灵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要求、价值观和判断中产生和形成的”。

究竟什么样的心理结构或者状态才算健康的?这个问题在临床心理科学以及相关领域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最终的统一答案。

有的心理学理论或流派,强调人类个体对于社会规则的妥协和适应,认为有能力克服或升华了内心深处那些不道德的本能力量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比如,经典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观就认为,“理想当中的心理健康,是维持一种经过调解的压抑,满足本能冲动的同时避免性和攻击来控制一切… …”。还有的理论流派主张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角度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克服了人际关系中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感受,就是心理健康的。有的理论学家更关注内在的想法和信念,他们认为是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或想法造成了心理问题或障碍,只要我们摆脱了这些不合理信念,就可以实现心理健康;在当代,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家从我们内在真实的“自体感”的角度来理解健康心理结构。比如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他认为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简单的定义为“可以用爱和工作的能力来界定”是不充分的,科胡特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为自己拥有爱和工作的能力而内心感到快乐和自豪的能力”;在科胡特的理解中,在内心中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又具有现实的理想和目标,同时还具有足够支撑自己抱负和理想的天赋与才能的人,也就是具有完整、统合的“自体结构”,才能算得上是心理健康的人。与此同时,有的心理学家们更注重人类个人作为主体性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当代的一分部基于后现代哲学背景来理解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学者们就将心灵疗愈的关键描述为一种“人际主体之间的内心经验和组织原则的共同构建与意义的探寻过程”

当代精神动力学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采取了一种更加整合的态度来理解我们内在心灵或是心理健康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我们心理健康状态或人格病理的全新视角。在这种整合的视角下,我们的人格功能和心理健康(或病理)程度就像是从健康到严重之间的一种连续谱,它涵盖了从正常人格,也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格到最严重的人格病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重症精神病。

理解心理健康的核心维度

在当代精神动力学客体关系理论框架内,心理问题或者是人格病症的严重程度是通过以下几个核心的方面来深入理解的。这包括:

身份认同感(个体对自己和重要他人的主观体验)

客体关系的质量(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内在心理表征)

防御行为的性质(处理外部以及内部压力的习惯方式)

现实检验功能的稳定性

内在的道德价值观

自我反思能力

在心理健康的人群中,其身份认同感是巩固的,这是一种完整、稳定、现实的自体感以及相应的对重要他人的感觉,同时具有识别和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心理相对健康的人,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表现出关心、相互饺赖及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成熟的防御机制占主导,使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灵活处理心理冲突;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道德功能是内化的、稳定的,与个人的、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想相联系;另外,即使在冲突或情绪激活的状况下,心理健康个体其现实检验也是稳定的。

而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人格病理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个体,他们在身份认同感、客体关系的质量、防御行为、现实检验功能、道德价值观、自我反思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问题。具体来说,其身份认同巩固差,这表现在自体和他人的体验中,这种体验是扭曲的、肤浅的、不稳定的和高度情感负荷的,无法或者难以识别和追求长期目标;与他人关系肤浅,以需求满足为基础,并随着病理状况加重,关系趋于剥削性和工具性;低水平的、基于分裂的防御机制占主导地位,并维持着一种解离的、非黑即白的体验,导致严重的僵化和适应不良;道德功能缺乏致性,最严重的是具有反社会的特征,并缺乏内化的价值观或理想;现实检在情感激活、心理冲突,或人际压力的环境下是比较脆弱的。

健康心理的基石:巩固、整合的身份认同感

我们的身份认同感(Identity),是一种心理结构,它被用来组织个体的自体体验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体验。当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将身份认同的形成居于我们看待心理病理或心理健康问题的的中心位置。心理健康的个体,首先是需要具备巩固的身份认同感(Identity)。根据身份认同感的巩固程度,可以直接用来区分一个人是心理健康(人格功能高)还是不太健康的(人格功能低或病理严重)。

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份认同是巩固的、统整的,他们会表现出一种完整、稳定、现实的自体感以及相应的对重要他人的感受;并且这些体验与感受是复杂的、现实的并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的人,通过巩固的身份认同感,他们有能力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自己的专业(或职业)、知识和娱乐兴趣进行专注的投入。此外,拥有巩固的身份认同感,会帮助我们拥有更客观、整体、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能力,包括一个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观点、品味和内心信念等。拥有整合、稳定的自体感的人,更可能会获得健康的自尊、在人际关系和工作职业中获得快乐与享受,也更有能力可以追求长期目标。

此外,身份认同感除了对自己的感受,还包括对重要他人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对他人的一致、整合、客观的感受直接有助于我们发展共情能力和社交技能,从而帮助我们跟他人成功互动和建立联系的能力。也就是说,巩固的身份的认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身份认同感也会影响我们内心情感体验的性质。巩固的身份认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验复杂、深刻和积极的情绪,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冲动。

相比之下,具有心理问题或人格病理的个体,他们所形成的是病理性的身份认同感,在极端情况中有时被称为认同弥散(identity iffusion)综合征,这是严重人格病理或者说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结构性标志)。在缺乏巩固的身份认同的背景下,一个人会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连贯的自体感和对重要他人的感受。相反,对自体和他人的主观体验是不稳定的,始终是支离破碎的,而且是歪曲的——两极化的(倾向与把被人和自己体验成是“全好”或“全坏”,即理想化的或偏执的)、低分化而肤浅的。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由于身份认同整合的失败,他们在职业、知识和娱乐方面缺乏有意义的投入。

他们的品味、观点和价值观是不一致的,通常是从环境中的其他人那里学来,并且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轻易而戏剧性地发生改变。在不稳固的身份认同的情况下,其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整合较差的。面对冲突,情感体验经常是极端的、调节不良的。认同弥散的特点是消极情感体验占据主导地位,通常表现为慢性心境恶劣(dysphoria)、弥漫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空虚感,获得享受、快乐或满足的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在认同弥散的情况下,高情感唤起的状态可能与冲动控制的丧失有关,并且可能暂时影响现实检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