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则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1. 《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2. 《老子》二则 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

意思是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人者有力。

注: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胜己者强。

注: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

死而不亡者寿。

注:人之假体色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

生了死,此谓之寿。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意思是

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

有德的人不用言语来辩解,会用言语辩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广博,自认广博的人不是智者。圣人没有私心,尽力的帮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尽力的给别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运行对万物是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道是去给予而不是跟人争。

3. 《老子》二则 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人者有力。

注: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胜己者强。

注: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 死而不亡者寿。

注:人之假体色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 生了死,此谓之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有德的人不用言语来辩解,会用言语辩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广博,自认广博的人不是智者。圣人没有私心,尽力的帮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尽力的给别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运行对万物是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道是去给予而不是跟人争。

4. 求 老子 故事两则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5. 《庄子》两则的译文

庄子钓于濮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6. 老子写的文言文和译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7. 《老子》 两则 天长地久

老子曰: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

【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久。】 所以圣人不为人先,即不与人争利。

就是因为没有私欲,才能成为圣人,以退为进,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即无为而治,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则返璞归真,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生命和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珍贵?获取和舍却相比,哪一个更要紧?过分的贪图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避免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8. 《老子》 两则 天长地久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久。】 所以圣人不为人先,即不与人争利。就是因为没有私欲,才能成为圣人,以退为进,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即无为而治,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则返璞归真,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生命和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珍贵?

获取和舍却相比,哪一个更要紧?过分的贪图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避免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