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好了进外企,还是进了外企再练外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相对而言,外企比较明显的优势是工资高,管理先进,市场竞争力强。

虽然,这几年,外企工资水平也没有十几年前高得那么明显了,竞争压力大,但是,就职优势依然很明显,时下还是有很多人想进外企工作的

不了解外企的人,在进外企之前都担心自己外语口语不好,进了外企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有诸多犹豫。

外企有三类: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外资控股越多,在世界排名越靠前,与国外联系越多的公司,对员工外语水平要求越高。

一般在外企,能讲流利的外语的中国人,有三种:一种是留学回来的,一种是有其他外企工作经历的,还有一种人是学语言出身的。这三类人,各有优势和劣势。

在外企,除了以上三种人,外语说不好的人也大有人在,不算公司生产一线的工人,人数至少占50%以上,这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懂外语,是会写会看,但是不会说,或者说英语到了4到6级水平,但是,还张不开嘴说。

01

留学回来的人员,综合能力相对比较强,语言好,有专业。但是,实战水平相对弱。这类人比较受外资方青睐,中方则往往不看好他们,因为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外资方需要从远在他国的自己投资的公司得到各种信息,以确保公司运转正常,必须依靠语言好的人。基于这些归国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对公司的各种信息描述会非常到位。这些人占据了外企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

小姚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去了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了两年,回国工作也是国外公司派回国内做管理工作的。

她的角色应该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上对老板负责,汇报自己部门工作,下对部门负责,带领队伍完成老板指定的任务。

由于对实际业务缺乏认识,她做出了很多不切合实际的决定,引起部门内部员工的强烈不满。

没过多久,美国老板过来调查,把小姚调离了管理岗位。

这个案例,是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这种矛盾多多少少都存在于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外企高管和中方员工之间的,是个很难调和的矛盾。

留学回国工作的具有高学历高专业知识的人才,发展得比较好的是走高端路线,直接做高级管理,做公司战略方向的策划和管理,与基层隔得比较远。

02

第二种有外企工作经验、跳槽过来的人,对外企环境适应得非常快,很容易在公司里站稳脚跟,工资水平又很高,在公司的地位还不错,可以左右逢源。

外企在中国成立合资和独资公司,通常不会把核心技术带到中国来,在外企工作成长起来的这第二种人,通常很难掌握到公司的核心技术,业务水平都不是很高。

没有可以依赖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外企,通常发展不到高层管理的级别。

反倒是那些在国内其他企业成长起来的具有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英语水平之后,成长为公司高级管理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毕竟,英语可以自学苦练出来,专业技能非得在行业内部有机会的情况下培养出来不可。

03

学语言出身的人,在外企里,一般做前台、高级管理人员助理的很多,还有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职位,比如商务销售、采购、物流等。

这个比较好理解,在外资公司里,学语言的通常没有专业的,只能做一些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工作,然后,逐渐提升自己业务能力。

小柯是外语学院毕业的,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前台,然后做了项目部的总监助理,她人聪明而且很勤快,很快就转到采购做项目的进口采购人员了。

开始做采购的时候,也非常费劲,对产品没有任何认知,全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那些需要采购的零部件。

仰仗着平时对合同条款内容做过研究,准备采购合同、下采购订单等还算能够照猫画虎地完成。

对学语言的人来说,做进口采购,有很大优势,与供应商联系很方便。小柯算是转型最快,而且最成功的。

04

外资公司里,除了一线工人,占多数的是具有英语4、6级水平、能写不能说的这群人。

这个英语水平的人,所做的业务不是直接对口老外的。首先,直接老板不是外国人,不需要用英语汇报工作;其次,客户不是外国人,没有直接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

他们大多是做技术工作的人员,或者是做国内技术支持的人员,业务能力很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就差得多了。

我前面讲过,这类人在外企里,至少占50%的比例。

他们中间不乏业务能力强的人,但是外语表达水平差。如果他们的语言水平再提高到一个不错的口语水平上,至少到跟老外能进行沟通的水平,他们就会逐渐成长为公司高级管理人才。

在外企单纯语言好的人,占的优势大,横向发展机会多,只是纵向发展就难了;业务能力强、语言差的人,可以生存得很好,只是上升到高层的机会是不会有了;如果语言和业务都很好的话,那应该就是那个春风得意的高级人才了。

对想尽快抓住机会进外企的人,那就抓紧时间学好外语;对想在外企的职业生涯里有长远打算、达到理想的某一个高度的,千万不能忽略业务水平的提高,看好了外企是不是能够有业务学习培训的机会,再决定进不进外企。

先学外语和先掌握技能,在外企的职业生涯的高度会差别非常大。

至于想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什么时候进外企,就全凭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了。

算上自学,我学英语也得有15年的时间了,但是,突破性的变化却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几年前,我们公司准备与外资公司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前提条件是在国内先拿到三个以上的订单。谈判在三方进行,与外资公司谈合资,与国内客户谈项目订单,每天平均与老外一起工作10个小时以上,开始公司还派翻译,后来,翻译不够用,我就顶着半个翻译,真正说起来以后,没有一个月,就已经不再给我们谈判组派翻译了。三个月以后,我已经是谈判组的主力了。

学了N多年的外语,积累了很多,但是,质的变化还是在语言环境里锻炼的那几个月里的进步最大。

如果没有那几个月,经常跟老外一起工作,恐怕我现在还不敢说我会说英语呢。在外企工作,的确是学习外语的难得的环境。

语言好,进外企以后机会多;语言差,在外企有环境练,也是个机会。

就是说,语言好和差的人,都能在外企谋到个不错的职位,只是看个人的职业理想怎样。

我自己的外资公司的经历告诉我, 学习业务应该优先于学习语言,语言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业务得通过外界因素干预才能具备的 。

语言不是进不进外企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