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里的浓情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小说《社戏》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水乡村民的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风景画。小伙伴的友好、老人的慈爱、社戏的新奇、水乡夜间的幽美与神秘的风光都是这幅淳厚的乡村民俗的重要元素,缺一则有了民俗的败笔,净土的江南水乡的淳朴之美就变成了城市里的喧嚣与市侩,会令千万的读者扼腕叹息的。

民俗风情的描绘:景美、人美(小伙伴们的真情美、成人们的真情美)。两个层面来表现民风之淳美。

“优待”是此文的核心词。淳朴的民风从“优待”铺展开来。显性的“优待”读者都能感觉到,而隐性的“优待”当读者一下读懂时,更是叫人回味无穷,心生羡慕,情感的涟漪更是舒心荡漾。

先说隐性的“优待”。是从桂生这个人物开始的。“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他去了一刻,回来说。”请注意,作者有意把一句话用逗号隔开,以提醒读者玩味。

再注意,深夜返航的路上,有这么一句话:“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什么是“优待”,就是要能够满足迅哥在这个乡土的一切愿望,要招待好迅哥。桂生因迅哥要喝豆浆而没有买到,估计桂生自此以后半晚上都没有看进戏去,没有满足迅哥的要求,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一直到自己本村的地盘上时,才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大胆提议偷豆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这句话太有味道了。先前铺垫的那些让读者很容易发现到的美妙的乡土之真情,在这儿一下子喷薄而出,全村人待“公共的客”之淳朴真情到此高潮凸显,真挚浓烈的情感让人沉醉陶醉,叫人拍案叫绝,兴奋不已。伟大的鲁迅先生啊,不仅在悄悄地暗示读者,而且在运笔描绘时也同读者共同享受着那种乡土淳厚之情。

此时的“偷豆事件”不是该不该偷的问题,而是偷豆中的那种浓情那种纯朴让人有太多感受,让人流连忘返,让人一咏三叹。桂生的时刻惦记;阿发的“大气”:“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定要用最好的来待客)。”双喜的周到考虑;年长的自觉划船、生火,年幼的和我一起剥豆。都在围绕着一个好好招待迅哥的浓情为核心而展开的。

吃完豆,小伙伴们“天真”的周全计谋:不留偷豆的痕迹,器具洗干净,豆荚豆壳全抛河水里;双喜所虑的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议论后,归结不怕,对付的办法是:岸边的枯桕树是我们先看到的,应该是我们的,他拾了去,应该归还我们,不归还就当面(不是背后,而且是理直气壮)叫他“八癞子”。

小伙伴“偷豆”后的谋划认为很周全了。主要心思用来对付容易发现痕迹的八公公的,结果把偷豆的豆主人六一公公该忘了。八公公这儿反而没什么事,六一公公反而让给发现了。

六一公公发现后,并没有找上门来闹事,只是在河边碰巧遇到了小伙伴们在钓虾,没有责怪偷豆,只是有点埋怨不好好摘(不是偷),踏坏了不少。老人没有责怪大骂,只是些许埋怨不该乱践踏坏了不少没摘的豆,并理解小孩半夜肚饥的偷豆行为。

双喜反应快,而且理直气壮肯定说:是我们偷的,我们是为了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最后用小孩子的耍赖方式想蒙混过关: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吧。

而六一公公呢,没有呵斥埋怨孩子们,知道了是请客,反而“笑道”,高兴地肯定地说:这是应该的。真是“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了。

当六一公公问我:戏可好看么?豆可中吃呢?我因为是偷了人家的豆,不像双喜那样大胆,而是有点紧张地:点一点头,说道,好;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可以说是迅哥胆怯地答着,怯怯地称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读书人识货,我还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送去豆时,还“极口夸奖我”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大市镇里读书的小孩子,因为说了老人的豆好吃,老人又是感激又是送又是夸奖。这不是巴结,是对读书人对自己的认可的兴奋和极大的满足。哪怕是小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认可,老人(或者乡村百姓)都会付出几十倍的真情和热情来回馈客人,这就是我们的乡土风情,乡土百姓的热情与真诚。

“看戏波折”和“偷豆事件”可以说是两次波折。前一波折是看不成戏到看成戏的波折;后一波折是因为是偷的行为而怕挨大人训斥,结果是反而受到了鼓励,并得到了夸奖。这种出人意料之外,反差手法的运用,凸显了人物热情的本性。好一个人物的丰富表现,太令人折服了。

“看戏波折”是为了表现小伙伴们“优待”迅哥而故意通过波折来展示小伙伴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偷豆事件”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真心待客,而且表现了乡亲们(专指向平桥村孩子的大人们)对待客的态度也是“优待”,也是热情真诚的。乡土风情的淳朴,从小孩到大人到所有人都是这样热情好客,“优待”的主旨表现了,乡土风情的内涵到此时浓墨重彩地完美地表现了出来。真是一幅优美的乡土风情靓丽浓情的彩绘画卷,令所有人留恋不已,心生羡慕(两次波折可能就是生活的真实,但从文学手法上来说只有通过波折才能表现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来)。“偷豆事件”和“偷豆余波”所表现出来的乡土风情真是要比文章前部分表现得更有韵味,表现的情更内敛更细腻更有滋味。此中情,是前半部分的延伸,又是对乡土乡情的细细品味,韵味更加醇厚。一幅优美的乡土风情彩图到此处绘就。鲁迅大师希望读者慢慢品去吧,如果向往,就大家一起努力呼唤回归吧。

再说显性的“优待”。“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看不成戏:外祖母很生气,怪家里人不早定。

阿发的父母:偷了阿发家的豆,因是待客,父母也没埋怨。

八公公:吃豆用了盐柴也没有产生纠葛。

六一公公:偷了自己的豆因待客反而还很高兴。

小伙伴的父母:有了远客,孩子的父母同意他们陪迅哥游戏,可以少做工作。

因为是全村的客,文章只选取了外祖母、阿发父母、八公公、六一公公作为全村大人的代表,其中外祖母和六一公公作为核心人物代表来隐性地表现全村大人的待客态度。从而完成乡土风情中大人层面的纯朴真情。

小伙伴的“看戏波折”,这是为了凸显优待而进行的波折故事(也可能真实生活本身就是如此),从写法上说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乡土淳朴的人心而故意设的文学波澜。只有有波折,才能凸显出优待,凸显出伙伴的情谊,凸显出伙伴的待客热情与真诚。因为能看成社戏不易,所以迅哥才能尽情享受这不易的感觉,同时在波折中才能凸显出伙伴们的热情,当然淳朴的民风也才能自然显现出来。

至此,乡土风情的三个层面的美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乡土风情之淳朴的内涵。令人叹服。

所以,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整个平桥村淳朴民风的大戏,是那种大市镇、城市已感受不到的无私、真诚、热情的世外桃源般的情感。那种夜航景色的幽美、曼妙之美景,是处在这种淳朴民风之中的人的一种极大的享受美好情感的人情生态,是人类永不可失去的安身图腾。

当人类生活在纯朴的民风中时,自由幸福才是种真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