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抑郁症 - 专访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我认为,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需要针对个体来说,如果只是心理性的抑郁症,通过谈话治疗还是有效的。

抑郁症病人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个体理性不足和欲望缺失。理性不足是指缺乏自律,而欲望缺失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因为欲望通过不恰当或不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造成的,又或者是欲望被别的欲望所替代。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我意识不够强大,对他者产生恐惧。当然,我指的是心理性的抑郁,不是生理的。

欲望的维持是幸福的前提。除非另一个极端是把自我或理性作为欲望来塑造。具有强烈“塑造自我”倾向的人应该不会有抑郁,而会产生偏执;具有强烈“欲望”的人也可能会得抑郁,因为欲望有可能以不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

药物只是辅助,不会根治;因为抑郁症涉及到的对象是一个幻觉化的自我。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评价都不是真实的,退一步说,掺杂了很多幻觉的成分,导致个体的自我构成不稳定。

抑郁症患者应该能够通过完成一些小目标来建立信心。首先要确定的是,谈话治疗的目的在于促使患者去行动,而不是去思考。我觉得抑郁症自愈是很难的,肯定需要外界的帮助。因为首先,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评价是不恰当的,他对自我的人生定位也是不恰当的。精神分析通过谈话治疗通常会找到其症结所在,比如梦的分析里会有一些语言游戏。他们无疑是的把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自我变形。

欲望并不是实现自身,而是维持自身:你欲求某物不是为了占有某物,而是为了不断地欲求着欲求自身,也就是自我欲望着自我。强烈欲望无法维持,会导致欲望缺失。这好比每天存一块钱,一万天;一次存一万。你比比看。前者是持续的,后者第二天就再不可能了。强烈的欲望是很难维持的。这里还要涉及一点是,被实现的欲望不再是可见的欲望,而成为了无意识的欲望。这一点患者是不自觉的。在正常人那里,这些欲望构成我们的生活形式。比如说学会开车,一开始开车是有快感的,后来就消失了…

抑郁症没有统一的治愈方法,因为它跟自我有关系。它的痊愈也是自我对自我的治疗。他者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前提是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比如经常生活在一起的,最好的朋友。他们能够明白患者语言表达背后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这是医生很难发现的。一方面,动机被无意识化;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生也有敌意。只有长时间的接触和互相信任才会有效果。

写作是一种理性的训练,说话由于无意识的参与,常常会陷入失控。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自我幻觉一旦形成,它就是一个最根本的要保护的东西。首先要解构的就是患者的自我,让对方意识到自我是可以改变的东西,正常人的自我也是一个在持续性改变的东西。不过正常人的自我通过自我和他者来构建,而患者的自我对他者是恐惧的。所以在结构上,正常人会比患者稳定。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塑造自我是一种正确的方式。但是完全通过他人或完全依赖自我评价自我,就是病态了。所以说,治疗抑郁症也要有语言技巧。

成功的治疗应该药越吃越少才对。因为正常的自我会自我保护,把某些状态列为不正常状态,或非理性状态。药物对生理致郁还是有效的,对心理有安慰剂效应。不过,安慰剂效应究竟有没有用,尚在争议中。

美国这边一般会采用精神分析和药物治疗。精神分析不是你病得很严重了才去看,通常是病很轻的时候去看才有效,它是预防性的。精神分析师自身也是需要通过另一个精神分析师分析才能够通过考核的。

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搞清楚患者被哪些看不见的欲望所控制,然后结构它。因为那些不可见的欲望是关于自我的幻觉。是一种误认。

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很少抑郁的,无神论者反而会面临困惑。又或者说,有宗教信仰的人内在的又一个大他者。它通过戒律压制住了某些幻象。无神论者才不会把医生的话当作信条来作。患者经常会做一些医师禁止的活动,这是不可预期的。所以说,治疗过程中,信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 该片为访谈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