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古包的建筑元素及其民俗背景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传统 蒙古包 的建筑元素及其民俗背景分析

       建筑元素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和构 成建筑物的各部分元素。传统蒙古包集中体现了蒙古高原和游牧民族 的文化,它凝聚了该地区历代游牧民族的建筑水平、工艺特色和审美趋 向。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蒙古包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大部分:天 窗、屋顶、围墙等。各部分不仅包含着科学原理,也沉定了深厚的民俗内 涵。在现代 蒙古包 风格设计中不仅要注意发挥蒙古包建筑元素的使用功 能,更要尊重其民俗背景。

1天窗部分

        天窗(套瑙):按照蒙古族的古老传说,天窗是太阳的化身和造型。 它与火撑(图拉嘎)一起构成了蒙古人崇拜的太阳和圣火对象。

          蒙古包 的套瑙一般用柳木或榆木制作,分联结式(见图2)和插椽 式(见图3)两种。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外围有连接顶杆 的皮或筋制作的活络结构(见图1),其数量与顶杆数量相等。连接式天 窗在搬运时,顶杆可以像雨伞一样收成捆。插榫式天窗顶杆直接插入 天窗中,不需用皮筋进行串连。这种天窗外围没有凸缘,只有与配套顶 杆数量相等的盲孔,用于顶杆端头的插入。搬运时,插榫式天窗顶杆与 天窗分离,单独打捆运输。

图1连接式天窗与顶杆连接方式图

图3插缘式天窗

套瑙的装饰特征:以红色或蓝色作为底色用金色装饰,上面绘蔓草 纹。讲宄的绘制龙统或满铺精美的雕刻。

2屋顶部分

据传说, 蒙古包 顶呈放射状排列的乌尼杆,寓意着太阳四射的光 芒,覆盖着整个空间,使整个蒙古包内充满光明和温暖。

        (1)顶杆(乌尼)。顶杆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 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统一,长短由围壁数来决定,其数量也要 随其改变。顶杆为细长的圆形木杆,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天窗,头一定要 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和围壁叉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围壁决定’一般卡在围壁头的丫形叉子中’上 端平齐为准。顶杆ー般由松木或红柳木钊作。上半截装饰蔓草故用箭 尾作为装饰终止的标准。

        (2)顶毡。顶毡是 蒙古包 的顶饰是蒙古包外饰的重点。顶毡是正 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子’它有调节空气流通、包内温度、光线强弱的作 用。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其边长稍大于套瑙外 径’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故或是用马鬃 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顶毡一角连接一 根拴绳,用来揭开或盖住顶。

图‘绘兹草纹与员纹的天窗

图5绘基草致的顶杆

       (3)顶棚。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顶杆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 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的距离为半径’ 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套瑙直径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 把中间相当于套瑙大小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要有 一定重叠’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顶毡外边都要镶边和压进 这样做固定结实’看起来也漂亮。

(4)外罩。外罩用是顶棚上披苫的布罩,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

        是等级的象征。裁缝时候,其上边和着齿的外圈对齐’下边超过围壁上 沿。外罩上下沿都要镶边,常刺绣有鼻纹、莲花等美丽的吉样图案。蒙 古包外罩的起源很早,从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和喇嘛的 专利。外罩的装饰是以上半区装饰为主的,一般用蓝色作为主色调绘

鼻纹。

3围壁

按照传说’围壁上的菱形网格象征着草原上起伏的丘陵’它遮挡着 四面来风’匿户着休息的人们。(1)围壁(哈那)的结构与特征。 蒙古包 大小由围壁数量多少决定,一般为六、八、十、十二等偶数。围壁的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就知 道蒙古包的大小。围壁头一般为十五个制作围壁的时候,是把长短粗 细大致相同的柳条,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 的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围壁 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围壁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 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基本平 坦的草地都可做蒙古包的地基。围壁的折叠特性,使它装卸、运载、搭盖 都很方便。

围壁有巨大的支撑力。围壁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顶 杆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围壁绑口叫/ 口”。 围壁头均匀地承受了顶杆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 摊下来,传到围壁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 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围壁外形美观。由柳条制成,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网 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围壁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弯,面要 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 定顶杆,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2)围毡。围绕围壁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 围毡。围毡呈长方形。围毡的尺寸要比哈纳高出20厘米。围毡的上沿 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露出来的部分 要镶边和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围毡的侧边 不设压条,也不镶边

4门

老式传统 蒙古包 只有门框和毡帘,近期才有木门。围壁立起来以 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围壁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 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帘吊在外面。毡帘是用三、四层 毡子纳成。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逐有各种花纹。普 通毡门多为白色,镶蓝或红边。上边吊在门头上。门头外挂楣毡,楣毡 一般有三个舌,也要镶边和满纳吉样花纹。

近代蒙古包开始装门扇,由于草原上民风淳厚,不设锁具,不贴辟 邪类的门神等。门区也是装饰的重点,一般以红色为底色,满铺或彩绘 吉样图案。

5支柱

蒙古包超过八个哈那要有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 大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超 过八个哈纳的大蒙古包一般设二或四根柱子。蒙古包地面都有 一圏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 一头,支在套瑙木圏下面。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 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过去只有王爷才能用•

传统蒙古包建筑民俗分析

1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别具特色。各种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 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的重 要标志,也是其旺繁荣的象征。

过去蒙古包的西北侧供奉善神象、佛龛和祖先的。蒙古族以西北 为尊,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摆放男人放牧 和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紧 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置女人箱子的地方,东面摆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 柜,盛装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东南侧放置炊具、奶具等。

2 蒙古包 内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寝

蒙古人包内坐席有清楚的划分。古代蒙古人有过一段母系社会时 代,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 性,男性居西席。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西方又成了尊位。虽然男女座 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己颠倒过来。男人按照辈分高低和岁数大小在 西面由上(北)向下(南唑。东面的女人也如此类推。毡包的正北唤 作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 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时候,才能继承父亲的座位。如父亲年事 己高,要让儿子掌管家业就让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 果父亲早敢儿子不论大小,母亲也要让他坐于正面。蒙古包的门口处 (南面)一般不坐人,只是家里人多,孩子们可暂时坐在那里。

客人在 蒙古包 的座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类似。普通客人和年轻 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以北,长者则一定越过横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请 上座的话,则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过一般不 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头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 神佛、祖先、香火、门庭。女性来客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留 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客人在包中分东西落座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 出身尊卑、亲戚远近等,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间格言说:/不学书也要学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历来被看 作是学问和大事。不论什么客人,来到别人家一定要单腿盘坐。包西 就座者,应屈左膝;包东就座者,应屈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 见客人进来以后,也要采取这一坐姿,坐于迎客的座位上,以便彼此尊 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一蹲一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 好。蒙古人包中睡觉,主人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 让女人睡在东面,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让给客人睡。

就寝时不论客人和家人,不能将脚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 头朝北,睡在北面的人头朝西,睡在东面的人头朝北。睡时,须给来客专 门铺新毡,准备好枕头被褥,请客人入睡。来客、长者、主人睡下以后,其 余家庭人员才择隙而寝,不能先于客人而睡。

3冡古族的忌讳

(1)毡门和顶毡的忌讳。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 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门的三忌,客人进家首先要撩毡门,跨过 门槛进去。元朝时有/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 败了时运”的说法,在草原上流传至今。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要轻轻地 撩起样云帘子,从毡门的东面进去。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而触 一下门头,才能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主人太平吉样。

蒙古包顶毡也不能随便触动,在苏尼特嘎林达尔台吉的传说中,就 有/不可触动顶毡、灶台、有顶的帽子”等内容。早晨拉顶毡的时候,用右 手拉住顶毡带子,顺时针转到西面拉开。晚上盖顶毡的时候,在拉回到 东面。顶毡晚上盖住,白天揭开。白天只有刮风下雨才盖上顶毡。只有 家里死了人,白天才把顶毡盖上,或者把顶毡的三角向天窗垂下来。

(2)灶火的忌讳。蒙古人最尊重吐火,客人不能踩进固定火撑的木 框里。出入时要撩起袍襟切忌碰到火撑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圏)。 支火撑和坐锅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 在火撑及其木框上磕烟袋,更忌讳向灶火伸腿和烤腿。不能把刀剪等 朝着灶火放置,要把它们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忌讳 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祭 火祝赞中表明,蒙古人祭火是成吉思汗时代留传下来的习俗。尊敬灶 火实际上就是尊重主人。

(3)坠绳的忌讳。坠绳是栓在天窗正中用来固定蒙古包的拉绳。 拉绳的带子掖在蒙古包套闹东横木北搭在第四根哈那头上的乌尼里 侧。坠绳从套瑙和乌尼之间垂下弓形的一截儿,再将其端从乌尼缝里 穿进去,在乌尼上打一个吉样活扣掏出来。如果刮大风,可以把坠绳拉 出来,固定在也上栓牢,或者用力拽住也可以将其固定在包外北墙根的 桩子上,这样蒙古包就不会被风刮翻。掖坠绳的时候,垂下部分的长短 要以站起来不碰头、伸手能够着为好。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保障蒙古包 安宁、保存五畜福分的吉样之物。没有坠绳就不能算完整的蒙古包。 出卖大畜的时候,要从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坠绳上,把牲畜的底 福留在家里。出卖小畜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们的嘴,要 把牲畜的底福留在里面。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的时候,要把一庹长的缎 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搭在对方的坠绳上。坠绳是保佑家户平安、五畜 繁衍的吉样物,外来人不能随便去摸。

蒙古族的 蒙古包建筑文化 是以北方游牧文化历史大舞台为背景,以蒙古文 化为底蕴,从远古而来逐步形成走到今天。蒙古包是蒙古族建筑的典 范。在蒙古族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传统蒙古包 从图案、色敕材料、制作工艺、民俗背景上既能让人们感受到深厚的文 化气息,又能让人们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变迀与发展,也对现代蒙古风格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蒙古包技艺文化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 蒙古族传传统建筑元素中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