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做官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在文言文中“致仕”为什么是退休不做官的意思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亦作“致事”。致:交还;还给。意思是还禄位于君。

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曲礼上》

详细解释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时卒,年八十三。”参见“致仕官”。

2. 在文言文中“致仕”为什么是退休不做官的意思呢

“致仕不是做官”

先看两个例子: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是争取科举致仕。(《文明的碎片》)

(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历代书法大家多为致仕通达者。远至李斯、蔡邕,后有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赵孟 、董其昌等继起,群星闪耀,云蒸霞蔚,不可胜数。(《风神灵秀藏高格 线性流美出清真——读吕章申书法》)

很显然,在以上例子中,“致仕”都是按“做官”义来使用的。而实际上,“致仕”的意思并非“做官”,它是指为官者卸任或辞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用法呢?主要原因是作者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仕”者“宦”(引申义)也,那么“致仕”就是“做官”。将“仕”与“官”联系起来自然没什么错,但一旦忽略或误释了语素“致”,就会导致对整个词语片面、错误的解读。下面我们利用古汉语的有关材料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致”历史悠久,语义繁复。按《说文·攵部》:“致,送诣也。”《玉篇·攵部》也说:“致,至也。”基本上可以说,“致”最初的意思是“送”“送到”等。例如:

(3)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周易》)

(4)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捍之,送致诸竟。(《左传·文公》)

“致”由“送至”义进一步引申为“归还”,如《国语·鲁语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昭注为:“致,归也。致禄,还采邑也。”这里的“禄”是“俸禄”。能得到朝廷俸禄的人,自然是为官之人。这种表达除了用“禄”之外,也有用“仕”“政”的,即在“致禄”之外,还有“致仕”“致政”等说法。例如:

(5)闵子要 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6)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礼记·王制》) 何休注“致仕”曰“还禄位于君”;郑玄注“致政”曰“还君事”。不难看出,无论是“还禄位于君”,还是“还君事”,最后的结果都是从官位上退下来,不再过问朝廷或官府之事。在“致仕”“致禄”和“致政”这三个词中,“致仕”的使用频率最高。姑举三例,以窥一斑:

(7)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

(8)官闲如致仕,客久似无家。(唐·戴叔伦《客中言怀》)

(9)既至镇,心不自安,遂请致仕。(《旧五代史·唐书》卷六十六)

“致仕”用于现代汉语中,可以看做是文言词语的承继和保留(限于特定的文体和语境),语义没有发生变化,用的仍是最初的基本义。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找了一篇某人的解释

3. 文言文 为何怎么翻译

白话文意思

为何

1. 是什么。

《汉书·儒林传·辕固》:“ 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三:“今明公既已诛之,宜矣。窃有所未晓,敢问 李某 之罪为何者,愿得明公教之。”

2. 为什么。

《史记·晋世家》:“ 楚得臣怒,击晋师, 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冤家为何近日精神直恁的消磨。”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你做朝廷之官,就该干朝廷之事,为何把皇家功令视若弁髦。”

3. 叫什么。

《史记·孟尝君列传》:“久之, 文承闲问其父 婴 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

为何 翻译成文言文 可以是 何故?、何以故?、

4. 颜之推 勉学古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