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前置类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1. 高中语文问题文言文那些谓语前置什么之类的怎么判断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2. 什么是文言句式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4.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判断方法哪位高手能帮我讲解高中文言文的倒装句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5.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 上述古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

6. 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 沛公安在?《鸿门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 惟命是听 (成语)(5). 惟利是图 (成语)(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6).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7. 【文言句式的种类有哪些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