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方向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0-23
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为P的男朋友)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在一定的情境中;不喜欢某人,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编辑]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认为,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见下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如喜欢某人,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
为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对此,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s Balance Theory)
[编辑]海德的平衡理论简介
1958年,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例如:P为学生。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