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发起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日本在甲午战争取得对台的统治权后,一开始并未做好殖民准备,故请来英、法两国的顾问前来提出建议。但在遭逢武力反抗的情况下,原始构想被打乱。1896年3月底,日本政府遂依据台湾总督府的要求,由帝国议会通过《关于应在台湾施行的法令之法律》,俗称《六三法》。
六三法的实施,使得台湾虽然名义上是日本领地,但实际上却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后虽经“三一法”和“法三号”的修正,使台湾的立法体系逐渐被编入日本的体系中,但依旧不能享有日本内地(日文中对日本本土的称呼)的民主成果。而由于该法每到有效期限将至时,就被送进帝国议会要求顺延,每每引发争论。最后日本政界虽将法三号定为无期限限制,使争议告一段落,但对台湾的知识分子而言,“六三问题”与切身权利相关,需寻求解决方案。 自1905年到1925年间,日本受到海外思想的影响,加上1918年原敬政友会内阁的成立,在思想政策上自由化,于是产生了政治乃至社会、精神层面的民主运动,是为“大正民主思潮”。
而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发表“十四点原则”,其中民族自决的思想风行,日本当局遂重新检讨治台政策,改派文官总督,采行同化主义,改善教育政策,使台湾人民智能及视野皆有所提升。当时,台湾青年因为本地缺乏高等教育,赴日留学蔚然成风,日本普选运动风潮正盛、朝鲜爆发三一运动争取独立、中国也有五四运动的兴起,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身处其中,深深向往民主主义与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也激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台湾知识分子视《六三法》为总督府独裁之依据,在争取民族自决运动的过程中,遂将撤废《六三法》视为主要任务。从1914年开始,林献堂、蔡培火、林呈禄、蔡式谷和郑松筠等东京的台湾留学生,一方面透过台湾同化会的参与,寻求日方同情者的支持,一方面更组织启发会(后改为新民会)从事废除运动。并在其机关刊物《台湾青年》、《台湾》中发表文章争取台湾人的政治、法律权利。1920年11月《六三法》期满前,时任台湾总督的田健治郎说出“本岛现况尚未至能达废弃本法的程度。”后,当月28日,新民会200余名会员即在曲町区富士见町展开示威。
然而《六三法》的撤废运动有其局限,参与者往往主要诉求集中对经济、政治和社经地位的平等,意味着若获得公平对待,可能不会从事民族运动。明治大学毕业的林呈禄就指出,此一运动否定了台湾的特殊性,变相承认了“内地延长主义”。1920年12月15日,他在《台湾青年》第5号上发表的文章已有以“设置台湾议会”取代“撤废《六三法》”的思考。
林呈禄的主张影响了日本留学生的想法,但他的“完全自治”主张被蔡培火认为不太可能,于是提出“设置民选议会”的构想。1920年(大正九年)年底,在林献堂的裁决下,《六三法》的撤废运动告终,转向以台湾议会请愿为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