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阳历的来历?

我想知道阴历和阳历的来历,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没有阴历的,比如国外

第1个回答  2020-12-10
第2个回答  2020-09-30
第3个回答  2020-03-06

我们俗称的阳历,就是公历,是我国的官历,它虽没有考虑月亮,不能指示我国传统节日,但它的优点很多:

    规则简单: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00年97闰,一年固定12个月,每月天数固定,闰年2月份是29天。

    计算精准: 一年的天数接近真正一年365.2422天,平均为365.2425天,误差很小。

    世界通用: 多数国家以公历作为官历,我国自民国初年开始也以公历为官历,接轨世界;

    有利农业: 24节气在固定日期(正负1天),公历可以直接用日期安排农时,而农历做不到这点。

我国的传统历法是农历,俗称阴历。农历非常复杂。以月亮的圆缺周期29.5306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毫无规律,最多连续四个大月、三个小月。

平年12个月,一年是353/354/355天;闰年13个月,一年是383/384/385天。将没有中气的月置闰,月数重复,闰月也没有规律。19年七闰的一年平均天数是365.247,这才接近真正一年365.2422天。

农历第一天是正月初一,称春节,规定在第一个节气“立春”所在月的初一日,所以,约在阳历的1月21日与2月20日之间。

农历的先天缺陷是它的日期不能安排农时,它的农字名不符实。因为与节气偏差达正负15天,需借助阳历的24节气作为拐杖安排农时,这才解决农业问题。

农历俗称阴历。以阴为主,只能兼顾一点阳:19年七闰,19年平均天数365.247;借助阳历24节气作为安排农时的拐杖。所以,美其名曰:阴阳历。

农历的前身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现以紫金历为国标。农历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历法,已不再是官历,降格为辅助历法以指示民间节日。以阳历的公历为法定官历,两历并存,互为补充。

第4个回答  2005-11-07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