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三大家

盛唐诗坛三大家

第1个回答  2015-12-27
一、盛唐前期的几位诗人
  经过盛唐近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到了唐玄宗即位,唐诗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开元天宝之际,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诗坛上大诗人层出不穷,佳作如林,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唐诗歌。天宝十二载,殷璠曾选了自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以常建、李白、王维为代表的二十四位诗人的诗歌一百三十四首(实际今存130首),为《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称他选择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所描述的这种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正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当然,这个局面的到来也有一个过程,殷璠在《序》中还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因此,这里先介绍几位开元前期的几位诗人。
  1、王湾,生卒年不可考。今所知他约在先天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薄,开元五年后曾参预《群书四部录》的修撰,大约卒于开元中。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远,非人力。”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句子,便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余四句分别是: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和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非常喜欢这两句诗,曾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者以为楷模式。
  2、张说(667-730),字道济,或字说之,洛阳人。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当时苏 被许国公,二人均善为文,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二人之手,因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他在当时文坛上地位显赫,很多文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聚集于他的门下,玄宗曾称为“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由于他一生曾三任宰相,也曾任边镇节度、贬谪岳州,因此他的诗除大量应制诗外,还有不少朴实凄婉之作,特别是贬谪岳州之作,凄婉而有情致,人谓“得江山之助”。他的作品中,《邺都引》一诗,慷慨悲壮,已具有盛唐七古情韵。诗中凭吊邺都,赞扬曹操的英雄业绩,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曾评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络体远矣”。(《唐诗别裁》),所以也是盛唐诗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作家。
  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曾先后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迁中书令,为贤贤明,正直不阿,是盛唐时期难得的名相,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于曲江。有《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
  张九龄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大致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他是一个好文的宰相,对于形成盛唐诗坛的彬彬之盛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开元初年开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用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此后二十年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尤以文士为多,许多优秀诗人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如孟浩然、卢象、王维等等。由于他的提拔和奖掖了一批能诗能文的人才,自己也成为事实上的文坛领袖,并进而在诗坛上形成了好文的风气。二是他的创作实践,他以简约清淡之笔扭转齐梁之浮艳,同陈子昂以古朴豪迈抨击六朝的效用是一致的。胡应麟《诗薮》评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者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卷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之而诗品乃醇。”他的《感遇》十二首是贬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似,都是托兴讽谏之作。
  4、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太子宾客,秘书少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年八十六而卒。为人性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山在今浙江鄞县西南百五十里)。今存诗十九首。其中绝句写得十分清新,
  5、王翰(生卒不评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张说入相期间,曾荐引其入朝任秘书省正字,为人性豪荡,恃才不羁,在登进士后赴吏部诠选时,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中仅三人,除张说、李邕外,就是他自己。喜纵酒游乐。今存诗十四首,多壮丽之词,《凉州词》其一是他的代表作。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
  (一)孟浩然
  1、生平概况
  孟浩然,襄阳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李白大13岁。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比较简单,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稍多一些,记载他在太学赋诗,在王维署中偶遇玄宗,令俑已作,他诵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深为玄宗所不满,故而见放。又载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一同入京,想将他推荐给朝廷,他却故意爽约,弄得韩朝宗很生气,京城也没有去成,等等。内容仍然很空泛。
   2、诗歌创作特点
  孟浩然的诗歌今存260余首。从总体来看,他的诗中,以山水诗居多,田园诗只占一少部分。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所以可称为行旅山水诗。这种山水诗与王维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物方式上,他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它是随着诗人的眼光而渐次出现的,不象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其次,孟浩然作诗,往往是“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挟挟异”。殷璠在评论孟稍浩然时说他“无论兴象,兼复故实”,重视“兴象”,可说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的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他的诗,往往是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因此,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的冲动而写的,因而他的诗整体上显得很浑融完整。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诗“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之中,淡到看不见诗了。”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清人沈德潜说他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即说出了他诗的这一特征。不过,孟浩然诗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出他的部分诗“雄浑劲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说他的诗“冲淡而有壮逸之气”。这些评论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孟诗的风格特征是颇有启发的。

  (二)王维

  1、生平概况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上元二年(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父亲处廉时迁于蒲(今山西永济)。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所重。”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据《太平广记》,他是随歧王入公主府,因奏《郁轮袍》而得解头,事或不可信,但他精通音乐则是事实,且中举后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十几年后,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三十三、四岁了。王维这次回长安任京官,是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他的诗《献始兴公》,即是投献干谒张九龄之作。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示要辞官归隐,但王维并不敢与李林甫公开决裂,所以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修葺后作为其母奉佛之所,他也隐居于此。经过他的修整后,辋川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等,他便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共收入他诗歌二十首,裴迪和诗二十首,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不过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2、王维的创作
  王维一生所创作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大致而言,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不少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也即人们所称的“盛唐气象”。诗中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旋的欢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中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后期的王维,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也比较全面,既有边塞诗、赠别诗、妇女题材诗,还有山水田园诗。其边塞诗的代表如《使至塞上》、《从军行》,妇女题材诗歌如《洛阳女儿行》,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不过在这些题材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而奠定他在唐诗歌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大致即指他的此类诗。
  (三)储光羲(706?--762?)
  光羲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开元十四年中进士第,多任县尉卑职,后辞官还乡。在开元天宝之际,他曾与王维隐于终南山。“安史之乱”起,受伪职,乱平后贬窜南方,卒于贬所。在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中,他以写田园生活为主,作品主要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钓鱼湾》等。其中《田家杂兴》八首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反映了春种秋收、种豆锄草、牧羊射猎、采莲钓鱼、饮食起居、男女情事等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数量与反映生活的广度来说,他的田园诗超过了王、孟在内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诗人。当然,与王、孟一样,这类田园诗着重谱写的是欢快闲静的农家乐章,对于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农民的疾苦和贫困,则没有触及。在艺术上,储诗以清淡闲适、纯真质朴见称。明胡应麟《诗薮》称“储光羲清而识”,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说“储光羲真朴,善说田家”,沈德潜谓他“学陶得其真朴”。
  (四)常建
  《唐才子传》云长安人,无据。开元十五年进士,仕途失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其仕宦虽不得志,诗却颇受时人推崇。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祖咏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名篇《终南山望余雪》为应试诗,按例当写六韵十二句,他仅四句即交卷,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六)裴迪
  关中人,与王维同隐终南山,有《辋川集》二十首,为与王维唱和之作,擅长五言绝句,风格近似王维,而成就不及王维,较出色者如《华子冈》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三、盛唐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唐以前收在《乐府诗集》及《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则约有2000首。而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不仅作品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创作人数较多的群体,即盛唐边塞诗派。这一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诗人。
  盛唐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其原因一是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盛,解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威胁,使得唐代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为增强,边塞不再让人感到荒凉可怕,同时,唐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边塞的军功成为一般文士追求的目标。祖咏《望蓟门》云:“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高适《塞下曲》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银山碛西馆》曰:“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又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样,由南北朝的征戍题材的诗歌就发展为唐代的边塞诗。二是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唐代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由于不能立即出仕任官,为解决生计,只好转入军幕以求升迁,而文人入幕自然就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条件,因而,边塞诗也就成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题材。下面就边塞诗人中有代表性者略作介绍。

  (一) 高适(702--765)

  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父高从(崇)文官终韶州长史。他幼年侍父做官,曾至岭南,父死北归。后曾客居梁、宋,生活贫困,但他却耻预常科,落拓不羁。《旧唐书》本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居梁、宋,以求丐取给。”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卿相,但却失望而归(见《别韦参军》)。开元二十年,曾到过蓟北,写了一些反映戍卒生活的边塞诗,如《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赋诗流连,传为诗坛佳话。天宝八载,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又道科,但只得到封丘尉这样的卑职。县尉“主盗贼案,察奸宄”,高适不堪其职,不久即辞去(《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天宝十二载,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十四载还朝,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又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失守,高适见玄宗于行在,详陈潼关失守的内幕,为玄宗所欣赏,擢谏议大夫。后又做过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因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有《高常侍集》十卷,今人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
  高适诗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为代表。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数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尽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此外,如《宋中十首》其一: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相仿佛。
  二是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这类作品与诗人早年贫困失志、长期浪游,较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对人民生活有所体验有关。有的写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东平路中遇大水》、《苦雨寄房四昆季》等,有的写对人民的同情,如《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三是边塞诗。共有二十余首,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作品。由于诗人前后曾三次出塞(一次在开元十九--二十年,北游燕、赵,登蓟门;一次在天宝八载任封丘尉时送兵至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所辖清夷军,一次在天宝十一年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对边塞征战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因此所写多系有所为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情况。这些作品有的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戍,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也有的反映边塞战斗场面,还有的写边塞生活风貌,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不过,高适的边塞诗很有自己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描绘边塞激烈的战斗与边塞的自然风光见长,也不是以戍卒的口吻直接抒情。他的特色在于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他反映边塞问题,往往带有政治家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而富有理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燕歌行》。这首诗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但却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反映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场景与多种矛盾。一方面,敌人的侵犯激发了战士的爱国感情,因而奋起抗敌;另一方面,因边防失策将帅无能,战事久久不能取胜,再加上军队中官兵苦乐的悬殊,就不能不使战士感到心寒。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心情,同时对将帅的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词浅意深,铺排中即有讽刺”(王夫之《唐诗选评》)。如“战士”二句的对比,“身当”二句的批评,“杀气”二句的怨愤以及末句的感叹,都深含讽刺,是全诗的几处关键。第二,诗人从四面八方写来,却又能集中在一点,表现诗的主题。它不仅写了行军和战斗的整个过程,而且写了这过程的各个方面: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既写了东北的烟尘,又写了来自北方(狼山)的威胁,把两条战线分兵转战的情形写得十分具体。然而这一切又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对李将军的追忆。这追忆中包含着对士卒的同情,对将军的讽刺,以及人们对胜利与和平的期望。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高适还有一些赠答送别诗,如《人日寄杜二拾遗》、《别董大二首》等。《别董大》其二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