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历史记录(8):复原梦中的理县(震前照片纪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2006年9月拍摄的紫平埔水库:

大约在1992年拍摄的眏秀弯水电站:

        如今,那些藏、羌族居住的村寨顷刻之间变得满目疮夷,青青的山上绿色植被荡然无存,绿绿的河流泥水肆虐,“堰塞湖”有学校的青瓦屋顶露出水面,上面的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一切惨不忍睹……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是第一支达到理县的医疗部队。5月16日13时38分,40余人的专家团的先头队伍有12位专家,他们的车队在距离理县仅3公里的地段,遭遇震中在理县的5.6级强烈余震,四川电视台的记者们当时也在场,他们见证了这一切:

        余震发生长达两分钟。电视台的记者们正行进在一处三面环山的狭窄地带,公路(写时15时19分,有震感,约10-20秒,不知何处又发生至少5级以上余震……刚知道是都江堰发生了4.3级余震)一边是河流和大山,另一边更是抬头不见日的绝壁,前方约百米处是笔直的峭壁。在余震发生前,刚好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团的车急往前赶,记者的车队靠边让道。没过多久,山体开始震荡摇动,巨石碎块搅动着尘土大量滑落,顷刻间飞沙走石,遮天避日,车队的人全部下了车,呼叫着尽可能躲避。队员们都戴上口罩和墨镜,只有摄像师只顾摄像,忘记了一切,直到他感觉呼吸困难,鼻血长流才另换了人继续拍摄。从记者拍下的地动山摇的整个画面里(镜头上布满尘土和泥点),我们看见在场的人,全都深感孤立无助,只能听天由命。第三军医大学的战地记者背对摄像记者蹲在一处小水沟边,他非常担心刚进入滑坡地带的专家车队。

        附近当地抢险救灾的队伍也聚拢过来。有一个当地的医生忙碌着。工人们讲,他从一开始就一直在为受伤的人进行创伤包扎,已经有几十上百人了。那位当地医生还对记者说,前方一百米远的垂直石崖,当地叫“满天星”,原因是在暴雨等异常天气时,常常滑落下无数石块,环境相当恶劣。

        这时,第三军医大学副院长孙汉军带领部分队伍赶到,他的大部分队伍还停留在后面7公里以外的高家庄。他在知道他的战友可能在前方险区被埋的情况下,冷静而迅速成立了临时的抢险自救指挥部,组织人员将附近一处高坡上的菜地的菜收拢在一起,又在腾出来的空地上搭起了两个帐篷,作为指挥中心和医疗点,抢运上来的药品和食品搬进了帐篷。孙副院长告诉大家,要有坚强的勇气,要镇定。

        余震平息。阳光普照。但此时此地,人们(当时有500~600人被困)离安宁却十分遥远。一位女记者显然被刚才的险情惊吓着了,她和她的同事们孤立无助地暴露在险恶的境况中,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出去。她对第三军医大学孙副院长和理县常务副县长伍连赶到迅速组织起大家,稳定了在场人的情绪,树立战胜险情的信心,非常感激,激动得有些不能自制。

        伍副县长在搭起的帐篷里,跟仅隔3公里的理县用步话机通话,请求派重型机具抢通塌方阻塞的道路。同时,大家得知了一个好消息,第三军医大学的专家车队当时已经越过了险区,只是损失了两辆车。

        大家一阵拍手欢呼。

        这时,一位被刚才的余震滚下来的大石头砸断肩膀、砸伤脾脏的工人给抬了下来。第三军医大学的博士们,即刻给伤员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手术中,山体还在大面积坍塌,医生们临危不惧,连作了两例手术。第三军医大学孙副院长很自豪地拿出一份名单,说:“医生都是宝贝,他们都是博士,平时在医院里都是大牌教授呢。我们带来的器具好,药材好,伤员的伤势很快就稳住了。”

        入夜,大家围坐在一堆篝火旁,唱起了当地的民歌,士气大受鼓舞……

        第二天早上6时,四川电视台的记者们随部队开拔,道路上处处是烂泥碎石,但他们最终到达了理县。

         2006年9月,理县街头的大娘们(不知她们地震时可否躲过灾难):

 地震前美丽的理县风光:

我祈祷这位老人平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