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常被打骂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我不配活”的感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文/霓裳

上篇文章《儿子高空抛物屡教不改,被妈妈戒尺抽打!情绪化的教育缺乏说服力 》发出以后,不少读者在下面留言说,他们觉得妈妈是对的,孩子还是要打的,不打不长记性。

还有人说,孩子之所以上次打了没有用,是因为妈妈打得不够狠。

确实,如果妈妈打得更狠一些,可能孩子也会因此印象深刻,从此再也不敢犯这个错误了。但是,这个印象深刻的背后,家长和孩子更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01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即便是幼小的孩子。

因为,攻击性就是生命力的一种呈现。

但对于弱小的孩子,当他们挨打时,由于不能表达愤怒,无法同大人对抗,就只能回头来攻击自己。

当大人因为一点不如意的事而打孩子时,就意味着告诉他:“你犯了这个错误,你还不如去死!”

如果孩子长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遇到大一点的挫折,他可能就会想:“我还不如去死!”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生,因为在学校玩扑克,被匆匆赶来的母亲当众扇耳光后,从教学楼跳下身亡。

武志红说:

这是一种潜意识层面上的信息传递。

对孩子而言,那种深深的羞耻感,往往是一种致命的痛苦与打击。尤其是那些自尊心强烈的青春期青少年。如果这时候,能够让这个孩子来表达愤怒,他可能就会拼命地打妈妈。

02

潜意识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潜意识总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操纵着人的行为表现。人的许多本能反应、思维与行为模式,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家荣格有句这样的名言:“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因为潜意识是没有时间、对象和空间概念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心理创伤的来源。所谓创伤,是指超过自我承受能力的负面事件。

面对挨打这样的负面事件,孩子会有三种反应:反抗、逃跑和木僵。

但很多情况下,孩子是不被允许反抗的,甚至也没有办法逃跑。所以,他们就只能处于第三种的反应状态中——木僵。

木僵,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孩子觉得反抗和逃跑都没有用,只有挨着。

木僵状态下,孩子是关闭思维和隔离感受的,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因为现实太痛苦,太无助了,逃无可逃。

所以,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种无助的状态中,他们为了保护自我,就会生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虽然暂时隔离了痛苦,孩子却因此变得麻木,丧失了感受与觉察的能力。这将导致他在今后的人生中,常常不自觉地以不恰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他人和整个外部世界。

03

为什么打孩子,在不少情况下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这种效果是因为孩子屈从了父母的暴力,却并不一定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之所以后来避免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怕挨打,这是一种逃避痛苦的体现。

你希望孩子因为逃避而屈从于暴力吗?如果是这样,他以后很可能会变得胆小、懦弱、畏缩,只认强弱。

他们面对比自己更强势的人时,也会屈从于他人。同时,他们还可能欺负弱小者,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那些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还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缺乏自信与自我价值感。

如果孩子认知不足,很可能,他们自己心中没有清晰的是非对错标准,只是觉得“父母打自己了,自己就有严重的问题”。如果做一件事父母没有打骂自己,他可能就会觉得没有问题,因而会继续做下去。

这是一种他制他律的表现,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干涉自己的行为,按照别人的标准和要求而活。

当他自己的标准与外界的要求产生冲突时,他要么压抑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外界,要么表面服从,暗地里反抗。比如,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偷偷地做同样的事。

如果从小孩子的行为都是这样被父母的武力控制的,就会延伸为长大后,他也会被周围其他更强大的人所控制。他会屈从于权威和强者,认为谁更强,谁更有权,谁更权威,谁就说了算。

这样,孩子就不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判断,而是把父母或权威者告诉他的对错标准内化成自己的标准。而他自己本人的内在判断和感觉,却被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迷失了自我。

当然,幼小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判断力的,需要父母适度地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给他们把关。 但是这种把关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我把关。

所以,我才建议父母从小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

04

内心没有力量的父母,才会不停地通过使用外力来管束孩子。

如果父母自身内心缺乏安全感,面对孩子表现不如意,就会产生严重失控感,这让他们感觉挫败和愤怒。于是,他们就很容易情绪失控,而打骂孩子。

父母的这种挫败感,常常来自于童年的创伤。他们自己童年时也曾被父母严厉管教或打骂过,孩子的行为激发了他们童年时的那种羞耻感与愤怒感,进而攻击孩子。

这是因为,他们自已在童年时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希望能在孩子身上抓取掌控感。如果抓取不到,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愤怒感,于是就会打骂孩子。

而他们的打骂,又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留下种种“打骂后遗症”。 于是,打骂这种“教育”模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他们之所以认为打骂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正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参考系,所以才会本能地认同父母的行为方式,并坚信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打人,是一种充满风险的 游戏 。如果父母在打孩子时,情绪不稳定甚至情绪失控,把握不好分寸,还可能导致失手打伤或打残孩子,甚至打死孩子的悲剧。

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打骂孩子都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打孩子,不仅让孩子身体受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在心理层面上。因此,父母在打孩子之前,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