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写作文15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秋晚的江上写成100字的小散文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改:鸟儿累了,扑闪着无力的翅膀,背上是一抹早已熟睡的斜阳。在穿过江面的氤氲时,鸟儿不小心翻了下翅膀,就这样,淡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而岸边的芦苇,也被妆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夕阳中露出了自己娇羞的容颜。

2. 改写 秋晚的江上 作文400字

汉江像一条美丽的蓝丝带,横卧在襄阳与樊城之间。

早晨,江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汉江被染的通红。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勤劳的渔夫们驾驶着渔船,早早的到江面上打捞活蹦乱跳的鲜鱼。

运输东西的轮船,从江面驶过,泛起银光闪闪的波浪。这一切都显得多么迷人。

晚上的汉江才更美呢,江边五颜六色的灯一盏盏的都亮了起来,倒映在江面上,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漂亮极了! 下小雨时才叫美呢。丝丝细雨,像是给汉江披上了一尘乳白色的轻纱,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汉江不光美丽,还是哺育我们襄樊几十万人口的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不要让汉江干涸,不要让汉江受到污染。让我们共创一个和谐家园。

我爱家乡美丽的汉江!!。

3. 描写秋天的夜晚的作文150字,急,急

秋天的夜晚是宁静、安详的,也是富有诗意的。

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撒下皎洁的月光,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雾。现在,静静地,一阵风打破了夜的寂静。星星花仰着脸,几只扇着翅膀的小飞虫飞来飞去,好像给趴在岩石上的蛐蛐伴舞。菊花和桂花发出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大树忙着跟叶宝宝告别。

天越来越暗,夜深了,小花摇摇头,对小草告别。小房子不舍地看着身旁的一朵野花,菊花和桂花的香味越来越浓。

秋天的夜晚,宁静而安详。

希望可以帮到你!

4.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怎么样的景

《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

全诗原文如下: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此诗的作者刘大白也正是如此,他虽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

“倦”“驮”是关键二字。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飞鸟,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

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毋宁看作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构成秋天黄昏江上一个美丽的画面。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5.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怎么样的景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著斜阳回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当然,从意境的创造和表现手法看,主要还是从宋词尤其是小令和元曲里化出.像冰心、宗白华的小诗,注重在意象的暗示性的哲理,而刘大白则注重于情与景在自然的描写过程中的契合.这便是古典诗歌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以鸟儿驮着太阳的以物拟物的想象,形成此诗比古典诗歌更加活泼的意象.而鸟儿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当它的翅膀翻动时,诗人想象成把斜阳“掉”在江上,渲染整个江面,生动而烂漫.归鸟与斜阳在空间上相距遥远,诗人却将其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大平面中.当然,仅止于此而已,那至多算一幅精致的小景,然而作为诗,就要运用语言的力量强化景致的表现力并注入诗人情感的生命之泉.。

6. 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刘大白是中国新诗最早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开始用白话写诗了,常为文学史家们称道的代表作有《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等。

但真正从诗的角度来看,最为精美之作大概还要数这首《秋晚的江上》。在《红色的新年》、《卖布谣》等诗作中,作者对“不公!”“不平!”;“夺布充公”、“押人太凶”之类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控诉,虽极具现实意义,但因文字毕竟太过直白,意蕴太过简陋,而导致了诗味的贫弱与寡淡。

《秋晚的江上》则大不同了,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就诱人瞩目,就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厮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仅凭可以诱发的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进而叫人联想到的是: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阳光的照耀,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于是,在一首寥寥数语的小诗中,不仅以“倦鸟驮着斜阳”的壮阔意象动人心弦,更以鸟儿的心灵波澜,事件的转折起伏,增加了诗境的意蕴与张力。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

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 “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

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