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6-02

一般来说,咱们提到《忆江南》,就是指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词,写出了白乐天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回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作里面是全面性地写了江南春景,实际上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苏州刺史,所以他在回忆江南景色和经历的时候,是一口气写了三首作品的。

一首写江南春色,就是这首“风景旧曾谙”,还有两首分别写杭州风物和苏州记忆。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杭州的山寺桂花、长亭看潮,是白居易在江南最深的印象,这就从第一首的泛谈江南美色落到了相思实处。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苏州的印象主要就不是景色,而是妮侬吴语,温柔乡里醉芙蓉,这同样是让第一首词的“能不忆江南”落到实处。

世人只道江南好,美景娇娃是原因。


第2个回答  2022-07-23
《忆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勾勒出独属于江南的生机与秾艳,用色彩明艳的辞藻,表达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令人无比神往。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