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素养,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关注数学素养,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核心素养在“运算律”教学中的培养

乐平市第九小学蒋铭国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核心素养。六个核心素养并非相互分离,而是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数学教学的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最终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想”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说”世界。

“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离不开“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用数学的思维想”世界,离不开“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用数学的语言说”世界,离不开“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

最近在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现结合在运算律教学中如何借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一、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运算律教学安排在四年级上册后半学期开始部分。从它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运算律就是本册教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术语予以表征。简而言之,抽象就是从现实世界进入数学内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直观想象”是“数学抽象”的基础,是“数学抽象”的起始阶段,也是一种“数学抽象”,更是构建与形成其他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

纵观教材上的每一个运算律教学内容安排,都是提供情境图或者现实背景图,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巩固孩子的直观想象能力,也是进一步促进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直观想象素养是孩子最基本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加法结合律教材编排中,提供了两副情境图。以图一为例,画面呈现是小猴、松鼠、机灵狗在果园里分别摘桃30个、梨40个和苹果50个。算式:(30+40)+50与30+(40+50)分别表示什么?由于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与生活经验,于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叙述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即使少数同学语言表达有所欠缺,但是也能够做到心领神会。

第一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是:先算桃和梨一共有多少个?然后桃与梨的个数,再加上苹果的个数,最后一共有多少个?第二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是:先算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再用桃的个数,加上梨和苹果的总数,最后一共是多少个?通过直观想象,孩子不难发现:虽然他们算的顺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最终都是算了桃、梨和苹果三种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所以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在此教学过程当中,直观想象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数。用式子:(a+b)+c=a+(b+c),表示加法结合律,清晰明了,表达准确。虽然之前一至三年级从来没有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但是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字母a、b、c也非常熟悉,只需要告诉孩子用字母代表数,进行简单的符号意识训练,于是孩子们就能够理解式子所表达的含义。

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孩子的数学抽象能力得到两次锻炼及培养。首先是舍去情境,抽象出数字,从而用式子表示,用数学语言表达在此情境中所进行的数学运算与数学活动。其次,从具体的数字当中又抽象出字母。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与运算顺序。这种抽象已经脱离了具体的数字,字母可以代表任一数字,而式子所表达的是数量之间的一种恒定的运算关系,即某种运算律。孩子数学抽象素养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与发展。

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是演绎。数学运算也是一种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为逻辑推理提供了一种载体与操作方式。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是在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的基础上,对指向对象进行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思维。

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当中,数学运算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发展,同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学习运算律,最终目的是提高运算能力,让我们能够尽可能进行简便运算,提高数学运算素养。所以在此部分内容教学当中,数学运算素养的训练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教材52页: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57+288+43=

在这一题当中,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够敏锐地发现57和43相加刚好是100,这既是对学生数感的一次训练与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素养的训练。

又如教材54页: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在这一题当中,同样需要孩子观察算式中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通过这题的训练,让孩子明白,125×8等于1000,可以先算,有利简便运算。在后续的训练题当中,要让孩子明白25×4等于100,50×2等于100,25×8等于200,125×4等于500。在这些训练当中,孩子的数感得到增强,运算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三节教学内容安排中的第一个环节,都是“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当中,孩子的类比能力的培养,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与培养。这是从特殊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第二环节是借助情景或现实背景,理解式子成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在第三环节当中,引入字母表示数,在数学抽象的基础下,再次运用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将逻辑推理素养的训练落到实处。

教材55页第5题:淘气是这样计算24×25的。

   24×25

= 6×4×25

= 6×(4×25)

= 6×100

= 600

(1)你能看懂吗?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试着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下面各题。

64×125                125×25×32

这一题是一个能力提升题。短时间之内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会。但是这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非常有用。第一小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数感及数学运算素养。第二小题就是重点培养孩子的类比推理能力。在前面学习当中,当孩子有了125×8等于1000,25×4等于100的数感的前提条件下,然后再在已知运算题的类比推理下,发现第一道题,64可以拆成8×8,并且8和125相乘,刚好是1000。第二道题,32可以拆成4×8,4和25相乘刚好是100,8和125相乘刚好是1000,问题迎刃而解。这是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训练的最佳契机。

又如,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后,教材51页有一道题,“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举例试一试。”虽然结果是不成立的,但是,这是孩子们进行类比推理的一个良好契机,可以让孩子进行充分类比,并且讨论结果是否成立,引导孩子养成类比的习惯,形成善于思考的品质,提升数学素养。

三、数学建模和数 据 分析素养的 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分析也是一种数学建模,它为数学建模提供了更为基础的素材与思维方式。数学分析的基础,来源于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同时也为数学建模铺设了更好的平台,最终让我们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

乘法分配律,在这五个运算律当中是最难掌握的一个定律。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引入,通过两种不同的观测角度计算出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算式,只是不同的观察角度,所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呈现。而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计算贴了多少块瓷砖,所指向的目的是一致的,是等值的。从而得出这样的两个式子相等。顺而进行数学抽象和归纳推理,得出乘法分配律。为了让这一结果深入孩子心里。教材引用了现实背景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并且进行了算理上的推导。这一推导事实上是乘法分配律逆运算的推导。正如小学一年级,学习减法是利用加法理解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更多的有赖于学生数据分析的素养。例如教材57页: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此题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素养。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34。在此基础上明白:表示72个34,加上28个34,一共有100个34。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式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中间是加法,前后分别是乘法,并且在前后两个乘法当中有一个乘数是相同的,从而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计算。

再如教材58页第5题:妈妈给淘气订了一套可以自由组合的小柜子,每个小柜子18元,柜门上每张贴画2元,算一算,这套小柜子一共花了多少元?

题目右侧配图6个小柜子。按照惯常的分类思想,孩子们可以容易地列出算式:18×6+2×6。这一算式的算理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孩子们很容易接受的。在这一题的教学当中,有必要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素养。首先从算式的角度来看,两个乘法中都有一个相同数6。于是可以引导孩子通过乘法分配律,得出(18+2)×6。其次,可以引导孩子直接观察图。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每个小柜子18元,柜子上的贴画2元,也就是说,每个小柜子连同门上的贴画一共20元。一共有6个这样的柜子。这样的话可以直接得出算式:(18+2)×6。

在五个运算律当中,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由于孩子在过去的学习当中,有了充分的学习体验。因此掌握起来没有难度。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熟练运用,有赖于运算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数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凑整”是思维的核心。乘法分配律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在训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当然孩子没必要了解建模的概念。当孩子面对一个加法将两个乘法算式连接起来的时候,要有一个敏感度。当这两个乘法算式当中,有一个相同的乘数时,就满足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条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又如在教材58页第6题:我们经常用竖式来计算多位数乘法。

(1)你能结合乘法分配律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6×21

=26×(1+20)

=26×1+26×20

=26+520

=546

(2)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58×11                  47×102

在这一题的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地体验,对比,联系,想象,从而建立一种更高级形式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然后再把这种模型应用于两数相乘的乘法算式当中。使原本需要列竖式解决的乘法算式,能够直接采用乘法分配律通过递等式计算,直接写出答案,达到简便运算的效果。例如:              47×102

=47×(100+2)

=47×100+47×2

=4700+94

=4794

数学建模,在各种数学核心素养里面是层级最高的素养。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历经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最终形成数学建模,达到数学素养的金字塔塔尖部分。数学建模形成之后,又利用这种素养,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指导与改善我们生活,在条件与机会允许的情况下,形成更高级的数学建模。从而让我们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理解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