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中生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0-27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力图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对思维的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思维
思维,指的是人的思考,主要是指理性的认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作为人的认识,既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思维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因而在不同学科内对思维有不同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认知学派将思维(thinking)看成认知(cognition)的同义词,认为思维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表示一个人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加以选择、确定其意义,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处理当前的问题的过程。我们吸收认知学派的观点,对思维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思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第二,思维必须以思维者原有的、内在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为中介;第三,一般情况下,思维需要借助语言和文字等载体进行;第四,思维的过程是思维者认知结构重组并在检索后的一种结论的输出过程出;第五,思维的产生与思维者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有关。[1]
中学生的思维有其自身的特点。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结构。我们知道,要教给学生知识,必需要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知识的。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了解学生是如何思维的。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分为四个时期,即感觉动作时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形式运算时期。中学生正处于第四个阶段,这个时期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是:能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而高中生已经能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运用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中学生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中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看,他们力求严谨掌握科学概念,只字不差地加以记忆,但在掌握抽象概念时,又缺少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支持,无法深刻而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第二,从思维模式和思维品质上看,他们往往克服不了思维线路单一、模式呆板和僵化的缺点,因而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又不够灵活、敏捷、准确,不善于找到认识问题的新角度。第三,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中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喜欢争论、探索,批判地对待一切。他们不仅批判地对待别人的和书本上的意见,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
(二) 历史思维及其特点
历史思维是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历史思维除了符合现代心理学认知
理论,还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赵恒烈先生认为,历史思维是以时间、地点、人物为基本线索,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体系。 1白月桥先生认为:“历史思维概念的本质就是依据历史资料,生动、完整、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历史思维的内涵是由社会历史的客观对象所规定的,它要如实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思维又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它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2叶小兵先生对历史思维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在思维的目的上,历史思维是为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及其本质,主要是搞清楚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2.在思维的对象上,历史思维主要是以已经过去了的人类历史活动做为认识的客体的;3.在思维的方式上,历史思维主要是依据有关历史的材料,并透过材料对历史的原本进行认识的;4.在思维的特征上,历史思维是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问题的;5.在思维的原则上,历史思维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识活动。3
(三)历史思维能力
我国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思维能力”概念的界定,尚没有绝对权威的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哪些内容,说法很多。现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相关论述整理归纳如下。
1.《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论述
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和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在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为下列五个方面的标准:
标准一: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包括: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历史叙述中确定一篇历史著述或故事的时间结构;在自己进行历史叙述时建立时间的顺序;测定和计算历法时间;阐释年代尺所提供的数据;重建历史的连续与持续的模式;比较历史分期的选择模式。
标准二:历史的领悟。包括:对一段历史叙述的含意进行重现;确定历史叙述中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有想像力地阅读历史叙述;论证历史的观点;利用历史地图中的资料;运用各种图表(表格、条线图、流程图、图解等)所提供的图像资料和数字资料;利用形象的资料和文学的、音乐的资料。
标准三:历史的分析和阐释。包括: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分析简单的和复杂的因果关系,包括个人的作用、思想的影响、偶然的作用;对历史的必然性的论据进行质疑;比较相互矛盾的历史叙述;把历史的解释看作是暂时的;评价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假设历史的影响。
标准四:历史的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历史的问题;获取历史的资料;质疑历史的资料;识别可用的记录中的缺漏;整理相关的知识和时空概念;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标准五: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做出决定。包括:确定历史的争论和问题;为解决问题和选定行动步骤而整理背景情况和同时代因素的证据;确定相关的历史前提;对可选择的行动步骤进行评估;制定对一个问题的立场和行动步骤;评价一个决定的完成情况。1
2.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中的阐释
书中对历史技艺有下列的表述,其中渗透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阐释。历史技艺包括:历史的认识、历史的考察、历史的分析、历史的考证、历史的解释、历史的经验、历史的预见。
3.托波尔斯基的《历史学方法论》中的阐释
书中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其中同样渗透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阐释。
他把历史研究方法分为实用型与非实用型两类,实用型里又分为:历史资料的鉴别、确定事实的方法、历史计量方法、历史解释、阐释与综合;非实用型方法主要指历史叙述方法。
4.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论述
《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一目的论述中,渗透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目中,再次谈到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一目中,又谈到历史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对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试评价,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5.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论述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论述中谈到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对“实施建议”的论述中,第二次谈到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评价建议”中,第三次谈到历史思维能力:“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6.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科说明》中的阐释
《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都渗透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其中包括: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阶级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第二,材料处理能力,其中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第三,历史阐释能力,其中包括: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第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7.北京考试院文综《考试说明》
北京的《考试说明》阐述了在文科综合大背景下思维能力,其中包括:(1)获取和解读信息。(2)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3)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4)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5)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6)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7)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8)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9)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10)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11)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12)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四)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
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1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把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结合学生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包
括学生在年龄、性别上的特点,心理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上的特点,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与理解上的特点。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能力的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4.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
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