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我不知道上帝的生活环境是不是没有公共生活,但是东方神话里,我们仰望的神仙,是群体的,有社会性;古老的理想生活里,完全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也不是个体的,也有社会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不是一句黑话,是哲理。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关键词,是“社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或者想法所产生的影响。

所有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渡过大部分光阴的,被他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也会理所当然地提出社会行为假设,往往因此而出现“事后聪明偏差”。

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一些情境性变量,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方式行事。

从众: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

这一章引入了两个名词:“合作者”即顺从的人,和“偏离者”即个人主义或不顺从的人。

远离不同观点,具有相当凝聚力的群体,做出决定时,往往会陷入“群体思维”之中。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无视对那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是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一般来讲,个体怀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确保自己的意见正确;另一个目的是通过不辜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当两个目的出现冲突,尽管我们知道其他人可能从众,但是我们会对自身因受群体诱导而出现遵从的程度做出过低的估计。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1. 一致性:持异议者的出现会助长人们摆脱大多数人的影响的力量。

2. 表态:引导个体对自己最初判断表态

3. 责任:除非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自己要对一项没有异议的顺从的决定负责,否则大多数人会为了相安无事去迎合他人。

4. 个体与文化:个体特征和文化差异。

5. 施加压力的群体:容易导致从众的群体,1)专家 2)其成员对个体是重要的 3)其成员在某一方面和个体类似

6. 奖惩与信息:1)我们可能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或得到奖励;2)他人的行为可能使我们确信我们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7. 社会影响和情绪: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依从(权力),认同(吸引),内化(信息的可信性)

不介入的旁观者是从众者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要努力说服大众。即使传递信息的人并没有试图直接向我们推销什么,但他们却能够成功影响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应方式。

媒体感染:情绪感染现象。这几年的感触特别深,同类型的新闻总是扎堆出现,比如砍人,比如跳楼。

政治家就是演员:书中以竞选为例,很现实,越来越现实。

借助感染力的效果:不加掩饰的大众劝导看起来是十分可卑的,但它是绝对有效的。我们总告诫自己不要相信广告,但是在购物时,无从选择便会在潜意识中受到广告的引导。

教育还是宣传:都是一种说服。

宣传的来源

宣传的性质

假如一位宣传者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他所提出的观点与接受者的观点之间的差异越大,接受者越容易被说服。假如一位宣传者的可信性受到怀疑或者原本就不高,当宣传者与接受者观点存在中等差异时,他会使接受者看法改变最大。

接受者的特征

自尊,前期经验

人类的思维并不总是具有逻辑性。尽管我们人类能够精确细致地进行思考,但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同样也会出现歪曲或极端的草率。

社会认知: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参照点与对比效应,启动与易接受性的形成,为决策设置框架,信息的先后次序

我们如何解释社会事件,往往取决于我们当前所考虑的事情,以及我们理解事物时所采用的信念和范畴。

便捷式判断:是一种心理捷径,解决问题的简单的规则或策略。

分类与社会定型:定型化认识与预期,发现不存在的关系,内群体-外群体效应

重构性记忆和自传性记忆

人类认知的保守性:证实偏差和事后聪明偏差

人类认知倾向于保守,体现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偏见等社会问题及思维。

社会解释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自我偏差

高估人格和气质因素的重要性。

行动者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情境性因素,观察者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行动者稳定的人格素质。

自我中心思维和自利偏差。

自我辩护: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受加以辩护。

减少失调和理性行为

决策造成的失调

不可改变的重要性:决策具有相对不可改变性

不充分理由心理

“人”不能只靠和谐生活

假如一个人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我保护上,他便永远也不会发展。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

攻击行为并非完全由本能所引起。情境和社会事件会导致攻击行为。这类行为可以通过情境和社会因素加以改变,即攻击行为是有可能减少的。

攻击性是否有益?不能一概而论。

适者生存,报复是过激行为。

攻击的原因:神经学和化学方面;社会学习与攻击性;社会学习,暴力与大众传媒;电视暴力的麻木效应

如何减少暴力:纯粹的理智,惩罚,对替代性行为的奖赏,非攻击性榜样的作用,建立对他人的移情

偏见: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持有偏见

定型:将同样特征强加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它可以直接带来侮辱,能够使目标群体的成员变得虚弱无力。它是归因的一种特殊形式

偏见的特性一定是后天习得的——或者通过模仿他人的态度与行为,或者通过我们自身心理现实的构建方式。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赞扬和帮助他人

各人特征(能力,外表吸引力)

相似与吸引

喜欢、被人喜欢和自尊

爱与亲密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科学:无论推测多么完美,推测者多么聪明,多么有名望,如果实验不能证实假设,那么假设便是错误的。这就是它的全部含义!

在不断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社会性动物的理解(包括:人们如何思维,人们如何行为,什么导致人们去攻击,什么促使人们去爱)的同时,指导公众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并提醒人们警惕这些技术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