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白·少年游》读后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大唐李白.少年游》是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小说四部曲《大唐李白》之第一部,是关于“大唐”和“李白”的鸿篇巨著。伟大的唐朝成就了伟大的李白,伟大的李白改变了伟大的唐诗,而他却与那个伟大的时代错身而过,他一生都在追索、在期盼、在仰望,“总为浮云能蔽日,不见长安使人愁”、“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可是那个时代却从没有接纳过他,没有拥抱过他,或者说即使有也很短暂吧,“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回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一如夜绽的昙花,刚生出灼灼光华,就转瞬即逝了。《大唐李白》就是一部李白与他的时代之间错综复杂曲扭交叉的关系的传奇,但是,它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传奇故事,它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大唐与李白的百科全书,其中《少年游》主要是写李白二十岁之前少年时代从师、初游、身世以及朦胧美丽的初恋。另外三部是《凤凰台》、《将进酒》与《捉月歌》。

张爱玲在其《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这样写到:“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 ”,读这本书不需要你寻炉燃香,但要请你做好另外的思想准备,因为这部书“对读者是有要求的”(附录《小说家不穿制服》),而且这个“要求”相当高。

首先,你得具有相当的文言文知识,整部书几乎是用半文言文写就的,它颠覆了白话文的传统写法,虽然通篇没有一个“之乎者也”,但遣词造句用语却更接近“唐人”的习惯与口气。

其次,你得准备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书里生僻字太多,须大量查阅字典,就第十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华字典》有些字都查不到,还须查阅《辞海》。也许会有人说,这不是太难懂,太生僻,太艰涩吗?可是,这不正好说明作家的中华文化底蕴之丰厚吗?我们一般人,“读”尚且困难,更遑论那么熟练的运用!而且在大陆出版时也没有将繁体字尽数转换成简写,也给读者带来诸多困扰,比如“玩”、“并”、“拿”、“畅”等不计其数的字都是繁写体,从没接触过繁写体的人,不查字典就只能与它“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了。

第一次阅读时,我仍然免不了多年来读书的恶习,“中国人生的尖,认字认半边”。凡不认识的字以半边为基础连瞢带猜含混而过,可是等我通篇读完后,我被作家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深深感动,仅那无数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无论是“正史、野史、稗史、不可信的”史料还是用李白的诗句作大小标题、用诗意做文意,更不用说描写之精彩、故事之感人,我如果就这样囫囵吞枣读了这本书,那是对作家巨大心血的怠慢与浪费,而且也错失了一次接受诗词、古文、历史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决定像作家创作一样端端正正认认真真的重读第二遍,凡遇生僻字查字典,这一查,让我纠正了以前很多错误的读音,比如,“湜”,应该读“shi是”,以前却读“di的”,“敉”,应该读“mi米”,以前却读作“闭”, “翮”,应该读“he合”,以前却读做“yong用”,“帙”,应该读“zhi志”,以前却读做“die跌”,不胜枚举,受益匪浅。

第三,你得有相当的耐心,才能完全理解其中涵义。著作引用了太多的典籍、典故、诗词及各种史料,仅典籍一项粗略统计就有约122处之多。仅举一例,只李白与绵州刺史相见一事作家就查了如下资料:《新唐书·李白传》、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乐史的《李翰林别集序》、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曾巩的《李白文集后序》、王琦的《李太白文集跋》等史料。

另外,诸子百家《孔子》、《孟子》、《列子》、《韩非子》,甚至《易经》等等都有涉猎和运用。

为了解释清楚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首诗(有李白的,也一其他大唐诗人的),他要一层一层追溯它的出处,就像拨大蒜,层层拨开历史的尘烟,有时候会一路追溯到两晋、两汉、甚至春秋、战国。他就像一位睿智的学者让读者接受了一堂古代历史、古典文学教育,更是赏析、解读李白诗作的大课。

第四,如果读者对唐诗了解的比较多,最好是对李白的诗了解的比较多更好,更能与作家一起理解我们伟大的诗人与他所处的那个伟大的时代。因为著作里除了大标题是李白的诗句和解析李白的诗作外,小说的每一章的小标题也几乎是李白的诗句。《少年游》共五十七章,非李白诗句的仅四、五个标题而已,这要多么熟悉李白的全部诗作啊,单从他千首诗万句词里找出适合那章、那节、那情景的那一句,还那么贴切、那么熨合,这要多么用心呢?我不知道作家提前做了多久的功课,也许,对作家而言,因为太熟悉,只是信手拈来也未可知,可是,文章里运用的又岂是李白一人的诗歌、而又岂止只是运用了诗歌而已呢?

《大唐李白·少年游》是一棵深深扎根于我泱泱中华文化丰腴肥沃富饶的大地上的参天大树。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盘根曲绕。树干是大唐百科全书似的制度、史实与传说,它以宏阔的气势介绍了包括科考、铨选、道举、转任、兵制以及上至朝廷、下至郡县的官阶、品级、邸报乃至税、赋、苛捐、均田制、币制甚或妓营、寺院之“无尽藏”的收取、兑换,“斋月、斋日断屠”,以至各地的风土民情、胡虏的“飞头獠”等等都有阐述。

就连王朝李氏硬把自己出生“陇西狄道”说成“陇西成纪”——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也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证明。

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枝与树叶即是大唐诗歌的发展史及李白的传奇与人生,而流淌于树干与枝叶间的汩汩血脉则是李白的诗歌以及作家的解析、议论与阐释。李白的传奇与人生,主要包含了李白一生极少提及的其神秘的身世、父母以及“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钱财出处和少年之从师、初游途中行侠仗义、疗人疾饥的经历以及他的初恋。本为小说,当然有“创作”与“故事”,比如他从师赵蕤和对师娘“月娘”那惊心动魄的“初恋”,李白本人是否真有其事,谁又能考证呢?

《少年游》里李白初游之前主要跟随师父——唐朝著名纵横家赵蕤学习写诗以及医农躬耕,然后就是学习他的“辩论术”也即是“纵横术”。作家在小说里可说也熟练地运用了这样的辩论术,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四章师父对《淮南子》里面关于“夫乱人者,穹芎之与蒿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的错误论述进行酣畅淋漓的反诘之论。

作家对李白之诗理解之透彻,运用之娴熟,处处体现在化诗意为文义。仅举两例可见一斑。其一,第 四十一章李白与薛藉对鹤的论述。薛爱鹤,画鹤,李白却说鹤不值得人们那么爱它,因为它“白鹭(在李白的家乡至今还有这样的误解——白鹭即白鹤)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非仁。阙伍德,无司晨”,这就是化《白鸠歌》而来;其二,第五十二章,李白和元慈去成都旅行时,师父为保证他第一次出门万无一失,给他了一个“锦囊术”,让他必须在遇见骑羊的人时才能打开。当他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听到墙外一个骑着羊的人边唱歌边走过,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待他撵出去,却怎么也追赶不上骑羊之人,所以“锦囊术”也一直未打开。这,则化用的是《蜀国多仙山》:“凌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之句。

要跟随作家很好地理解少年李白,不得不提那一段精妙绝伦的对话,即第九章《我独不得出》里李白与赵蕤在月光下初相见,李白求师,赵蕤相拒。这既体现了作家对诗人一生的透彻理解,也体现了作家对赵蕤的“纵横术”运用之熟练,还体现了作家对文字驾驭之高妙,更是对懵懂的少年李白的精妙写照,因而可说是全书的“灵魂”所在。

李白求师父:“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来求神仙指点”,赵蕤:“出欲何往”,李白:“学一艺、成一业、取一官、谋一国、乃至平一天下,皆佳!”。赵蕤:“若是学了一艺,而不能成就一业,抑或成就一业,却不能掠取一官,抑或掠取一官,却不足以谋事一国,而谋事一国却搅扰得天下大乱,可乎?”。这时年轻气盛的少年意气风发,脱口而出,掷地有声,回声悠远:“亦佳”。

这句“亦佳”实在精彩!这是不是李白千年前的原话,我们无需考证,但这却是一个自视甚高的少年才能说出的话,而且只能是李白。他以为凭他的少年义气、凭他超群的聪明与才情,凭他小小年纪已写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诗作、并早已把《昭明文选》改写了三遍的才华,如果能再得“神仙”教诲,那岂不“如虎添翼”,要想将来匡时济世——“某一国,平一天下”,又岂在话下?

那时候的李白哪里会想到像他这样“屠沽负贩”的孩子没有“士人”出身做“护身符”,世间哪里有他施展才能与抱负的地方和机会,他的才华越是卓尔超群越会受到权贵的嫉恨与诋毁?“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所以,他一生都在仰天长啸,“我欲攀龙见明主”、“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少年游》为后面的情节也设下了不少的伏笔。比如,第四三章的那个“狂客”在李白醉后所说的几句话:“星君来此世界已近二十年,吾与汝便再订一二十年之约——汝心不死,我魂即生,后会可期”。二是“客心无住,故余响不发,去去不必回顾。这竟是李白一生的写照”。作家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李白虽然号“青莲居士”,但却在仗剑去国后,一生再也未踏足家乡一步,甚至在一生的所有诗作里没有一首提及他的家乡,更无从提及生他养他的父母。好像他一离开家乡,就断了与这方土地的一切血脉与关联,最多也只回忆到“白帝城”或那个离家乡甚远的“三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当我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掩卷沉思,如果李白没有错过大唐,或者说,如果李白出身在“士族”之家而被那个时代所拥抱、所接纳,那么,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还会有那个熠熠闪耀在天上的摘仙人“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