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2、爱①喜欢,喜爱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②爱护,爱惜,顾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③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⑤爱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6吝啬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3、安①安定,安逸,安适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②使……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③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④怎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⑤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容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按①用手压或摁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②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③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④追究,查究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5、案①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②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6、拔①超越,超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③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7、白①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白首不见招 《咏史》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②清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③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④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8、败①破败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②败坏,毁坏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④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⑤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9、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拜谢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③拜见,拜会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④授予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⑤接受任命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6拜上,呈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10、报①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似报主知 《促织》②回答,答复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秦晋崤之战》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滕王阁序》○6通“赴”,到……去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11、暴①突然屡撩之,虫暴怒 《促织》②同“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③暴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凶恶,残酷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⑤暴露,显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12、备①具备,完备,齐全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防备,准备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晋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秦晋崤之战》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指南录〉后序》③周到备极护爱 《促织》④备有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13、被①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操吴戈兮被犀甲 《国殇》③被子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④遭受,蒙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14、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过秦论》②同“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15、悲①哀痛,伤心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②眷顾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
2. 【文言整理】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8、气候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疑问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3.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中所有出师表中的词的简表中的翻译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shuài)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其实百度百科,一搜出师表就出来了。
4. 文言文常见实词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5. 求(上海的)初中文言文常用词简表65个,要有词义、例句、出处
沪教版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比① 并列,靠近

② 比较,相比其两膝相比者

比吾相邻之死则已后矣核舟记

2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3兵① 兵器,武器

② 兵士,军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一老河兵闻之出师表

河中石兽

4病① 疾病,生病

② 疲劳,困苦不堪未果,寻病终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5察观察,明察,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曹刿论战

出师表

6彻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7乘① 坐,驾(战车)

② 趁着,引申为“冒着”公与之乘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曹刿论战

登泰山记

8从① 跟从,跟随

② 顺从,听从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9当① 对着,面对

② 在,正在

③ 当前

④ 占着,把着

⑤ 应当

⑥ (dàng)相抵,当作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者

咨臣以当世之事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出师表

捕蛇者说

10道① 路,途

② 思想,道理,主张

③ 说,谈论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小石潭记

出师表

出师表

桃花源记

11得① 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

(看到)

② 得当,合适

③ 能够,可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吾不得而见之矣捕蛇者说

登泰山记

捕蛇者说

桃花源记

出师表

黄生借书说

12定① 安定,稳定

② 平定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

出师表

13伐① 砍伐

② 进攻,征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十年春,齐师伐我小石潭记

曹刿论战

14犯① 侵犯

② 触犯,冒犯

③ 冒着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周亚夫军细柳

出师表

捕蛇者说

15方① 方形

② 方圆,周围

③ 地域,区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登泰山记

愚公移山

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