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示虽然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怎样用文言文表达“虽然”或“即使”的意思

即使

1、虽

释义1: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

引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即

释义:假定,就算是。

引证:汉·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译文:如果不幸爆发了纵横二三千里(规模)的旱灾,国家该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虽然

1、虽

释义:用在前半句,表示承认是事实,后半句用“ 但是 ” 、“ 可是 ” 、“ 却 ” 等呼应,表示转折。

引证:这篇文章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很丰富。

2、然

释义: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

引证: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3、即

释义:虽然

引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译文:小虽然小,但是天生的嘴巴就是合不上。)

注意事项:“虽”和“即”翻译为“即使”还是“虽然”,关键是看所指的事情是发生了还是未发生:事情已发生,译作“虽然”;事情未发生,译作“即使”,含有一点假设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虽”字形演变和字源解说

1、字形演变

2、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名词,传说中一种会应答人的呼唤的动物。

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唯”是声旁。

二、“即”字形演变和字源解说

1、字形演变

2、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靠近食物,就餐,与“既”相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文言版《说文解字》:即,即食也。从皀,卪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即,入席就餐。字形采用“皀”作边旁,采用“卪”作声旁。

2. 虽然的文言文解释 要齐全的

【释义】 ①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②纵然;即使: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虽然】 用在前半句,表示承认是事实,后半句用“ 但是 ” 、“ 可是 ” 、“ 却 ” 等呼应,表示转折。

当后面发生的事是假设的时候,就翻译为“即使”。

“虽”字详解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虽)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3. 文言文"以"有虽然的意思吗

yǐ① 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 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 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 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 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⒄ 通“已”。

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⒅ 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

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4. 文言文的“虽然”有几种翻译

“虽然”一词在文言文中是分开来单字理解的。“虽"字的文言有两种意思:

一是”即使“,用在事情还没有发生,表示假设,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环《口技》译: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手有一百根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声音。

二是”虽然“之意,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了,与上文有转折关系。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然“单字意思是”这样“

所以“虽然”一词表示假设时翻译为”即使这样“;表示转折时翻译为”虽然这样“。

5. 文言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虽”有即使和虽然的意思。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不认为那是快的了。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虽[ suī ]

基本解释

1.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 纵然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唯”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虽然[suī rán]

解释: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这次试验虽然没有成功,可是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2、虽则[suī zé]

解释:连词。虽然:我们虽则多费了几天工夫,但是学了不少东西。

3、虽是[suī shì]

解释:虽然。《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

4、虽说[suī shuō]

解释:犹虽然。那些同桌吃饭的人,虽说是同事,但却没有过深的交情。

5、虽马[suī mǎ]

解释:兽名。神话中的独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