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镇的建制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明、清《大埔县志》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远至20余里,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溉田200多亩。其水源高处筑陂圳叫高陂,受这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就叫高陂村。民国《大埔县志》载:高陂圩在韩江东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学校舍旁),清乾隆三十年移此,初称乌槎圩,惟各乡出入市者因习惯多呼旧名,故仍称高陂(普通话:gāobēi,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客家话梅州声:gāubī,大埔声:gōubī)。民国时期设高陂区署,建国后设区人民政府管辖十三乡,1958年撤区政府改为公社,1981年撤公社改为高陂镇和高陂区,1985年镇区合并为高陂镇,2003年和2004年原古埜镇、平原镇先后并入高陂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