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沐阳上学记一段该怎么写

读后感沐阳上学记一段该怎么写

第1个回答  2016-08-03
[上学记读后感]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上学记读后感.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读后感《上学记读后感》.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上学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