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诞生于138亿前年,人类在宇宙中发现145亿年前的恒星,难道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恒星?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标准模型是否会因此被崩盘?
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是物质的起源,这样的结论并非小样本参数的结论。它之所以在主流科学中可以站得住脚,是因为它体现出了统一性与包容性。宇宙大爆炸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解释了星系的聚集和分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哈勃膨胀速率,星系的演化,反过来说,这些数据支撑着宇宙大爆炸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数据支撑,基于这些参数科学家构建出了宇宙标准模型: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质,4.9%的普通物质,约0.1%的中微子和0.01%的辐射,始于138亿年前,这是大量精密计算的结果,其误差不会小于1亿年。
145亿年前的恒星
如果大爆炸是造物主,那么就不可能存在145亿年前的恒星,因为当时宇宙中没有汇聚恒星的物质。天文学对于恒星寿命的测定理解是基于大量事实证据,我们了解恒星的诞生(点燃核聚变的条件),聚变的时间与效率,由此我们了解不同质量恒星的寿命,以及可以精确的判断出它们的死期。相对于人体的复杂来说,恒星程度更低,更容易计算。
145亿年的这个数据并非是估算,这组数据的来源于HD 140283,俗称玛士撒拉星。它离我们只有190亿光年,所以我们所测量的光度、温度和金属丰度都非常精准。同时,我们也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它的演化历程,它正处于亚巨星时期,很快就会发展成为红巨星。
这些精准的数据的组合,清晰、明确的告诉我们,它诞生于145亿年前。
组成元素存在矛盾
纯净宇宙
宇宙演化的过程是一个物质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宇宙诞生之初,主要由较轻的氢和氦构成,锂元素都极为稀少。
(宇宙诞生之初,形成较轻的元素,氦之后归为金属元素)
重元素都是核聚变的产物
随着宇宙的不断发展,一些物质较为集中的大质量的恒星演化到尾声,由于引力更强,更重的元素有了核聚变的条件,于是核聚变产生了从元素周期表中的碳氧开始一直到铁这些重元素。质量更大的恒星,还会产生超新星爆炸,从而释放比铁更重的元素,宇宙不再“纯净”,后期再形成的恒星也就存在铁元素。通常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晚形成的恒星铁含量越高。
(引力越大,压力与温度越大,核聚变程度越大)
(高于氢聚变成氦,氦聚变成碳和氧)
当然,一些质量极低的恒星,由于引力不够,核聚变只会停留在氢聚变成氦,因此这些恒星所含重元素不会改变,即恒星表面的金属丰度不会随着恒星演化而改变。质量较大的恒星表面的金属丰度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恒星外层离核心太远,所受引力较小,核聚变同样只会停留在氢聚变。
(小质量恒星和大质量恒星表明的氢聚变)
年龄的判断
元素的诞生可以说明此时恒星表明的金属丰度与恒星诞生时及恒星诞生时周围环境具有一致性。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恒星的半径、光度和温度,随着核聚变的燃料消耗而变化,来判断其寿命。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恒星的金属丰度(出生时间)和质量(寿命长短)来判断其起源与终点。
矛盾的数据
一般来说,由于大爆炸最先形成的是最基本的氢和氦,还没有来得及演化出更重的元素,如果玛士撒拉星诞生很早,那么它应该极为纯净,体内不应该存在“一星半点”铁元素,而数据表明它的含铁量达到了太阳的0.4%。
在2007年,科学家发现一颗恒星(HE 1523–0901),质量只有太阳的80%,铁含量只有太阳0.1%,利用放射性元素丰度定年法判断为132亿年前。
2015年,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一组九颗恒星的形成时间已定于135亿年前,其中一颗恒星的铁含量不到0.001%。
可能的原因
至今玛士撒拉星的年龄都是一个谜,我们只能猜测些许原因,或许在它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其他恒星没有阶段被我们所忽略了,然而那一切发生在过去,我们并无法看到。
1)有可能它原本并非那么小,只是它发展过程中有些物质由于某些原因从它外层剥离了。在它演化的后期,它吸收了周围的一些重元素物质,所以成为了矛盾体。
2)我们对这些古老的低金属丰度恒星的亚巨星演化阶段存在错误的认识。当我们依此计算年龄时,这些错误导致了错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