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7-01
法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出生于巴黎公证人家庭,曾在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他以讽刺权贵而著称,曾因《哲学书简》(英国书简)触怒法国专制政体,两次被捕。1726至1729年,他避居英国,深入研究英国制度和文艺,回国后成为开明君主制的倡导者,但他的作品屡遭查禁。1750年,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之邀,他赴柏林,虽期望政治影响,但实际被视为文学侍从。在费尔奈庄园的隐居生活中,伏尔泰为《百科全书》撰稿,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揭露宗教迫害和司法黑暗。他的历史著作如《查理十二史》和《风俗论》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而文学作品如《亨利亚德》和哲理小说则体现了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晚年,伏尔泰在费尔奈庄园收留难民,积极参与卡拉事件的平反,揭示宗教迫害的不公。他亲自调查,发表小册子,为争取信仰自由和人的尊严而斗争。他的《论宗教宽容》尖锐批评了教会和专制的黑暗。伏尔泰晚年创作丰富,为《百科全书》撰稿并出版多部著作,包括哲理小说和历史分析。他与欧洲人士通信频繁,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被誉为“费尔奈教长”。1778年回到巴黎,虽身体状况不佳,但他坚持创作,直至逝世。尽管教会欲利用他影响,但伏尔泰以其坚定的立场和讽刺精神与之抗争。他的去世虽引起争议,但启蒙运动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影响了后世多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