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下学期数学急救!!!!!1

数学高手请进。是苏教版的。出一些关于百分数,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题目,要把解题的思路讲好,答案写好。我给20分!
填空题也给一点嘛

第1个回答  2009-04-19
比和比例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如,3∶7=9∶21。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即:如果a∶b=c∶d,那么a×d=b×c。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甲∶乙=5∶6,乙∶丙=4∶3,

因为[6,4]=12,所以

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 已知3∶(x-1)=7∶9,求x。

解: 7×(x-1)=3×9,

x-1=3×9÷7,

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2知,如果将人数分为5份,那么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由此求出

女生增加4人变为16+4=20(人),男生人数不变,现在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24∶20=6∶5。

在例2中,我们用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将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个分量叫做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将按已知比分配变为按份数分配,把比的各项相加得到总份数,各项与总份数之比就是各个分量在总量中所占的分率,由此可求得各个分量。

例3 配制一种农药,其中生石灰、硫磺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2∶12,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2700千克,求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分析:总量是2700千克,各分量的比是1∶2∶12,总份数是1+2+12=15,

答:生石灰、硫磺粉、水分别需要180,360和2160千克。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也可以先求出每份的量,再求出各个分量。如例3中,总份数是1+2+12=15,每份的量是2700÷15=180(千克),然后用每份的量分别乘以各分量的份数,即用180千克分别乘以1,2,12,就可以求出各个分量。

例4 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400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15分钟。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解法很多,这里只用按比例分配做。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效率

有多少学生?

例6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元,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之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之比是4∶11,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

分析与解:大客车、小轿车通过的数量都是与小客车相比,如果能将5∶6中的6与4∶11中的4统一成[4,6]=12,就可以得到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的连比。

由5∶6=10∶12和4∶11=12∶33,得到

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10∶12∶33。

以10辆大客车、12辆小客车、33辆小轿车为一组。因为每组中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10×33-30×10=30(元),所以这天通过的车辆共有210÷30=7(组)。这天通过

大客车=10×7=70(辆),

小客车=12×7=84(辆),

小轿车=33×7=231(辆)。

百分数

百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百分号。

在第二种定义中,出现了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这三者的关系如下:

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

标准数×分率=比较数,

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例1 纺织厂的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问: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因为“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所以男工占全厂人数的1-80%=20%。

又因为“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所以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20%×25%=5%。

例2 学校去年春季植树500棵,成活率为85%,去年秋季植树的成活率为90%。已知去年春季比秋季多死了20棵树,那么去年学校共种活了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去年春季种的树活了500×85%=425(棵),死了500-425=75(棵)。去年秋季种的树,死了75-20=55(棵),活了 55÷(1-90%)×90%=495(棵)。所以,去年学校共种活425+495=920(棵)。

例3 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做对第1,2,3,4,5题的人数分别占参加考试人数的85%,95%,90%,75%,80%。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百分数的含义是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所以不妨设总量即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0。

由此得到做错第1题的有100×(1-85%)=15(人);

同理可得,做错第2,3,4,5题的分别有5,10,25,20人。

总共做错15+5+10+25+20=75(题)。

一人做错3道或3道以上为不及格,由75÷3=25(人),推知至多有25人不及格,也就是说至少有75人及格,及格率至少是75%。

例4 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25%,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10%,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0%。如果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38人,那么三至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以三年级学生人数为标准量,则四年级是三年级的125%,五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六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1+10%)。因为已知六年级比三年级多38人,所以可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列方程。

解:设三年级有x名学生,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可列方程:

x×125%×(1-10%)×(1+10%)=x+38,

x×125%×90%×110%=x+38,

1.2375x=x+38,

0.2375x=38,

x=160。

三年级有160名学生。

四年级有学生 160×125%=200(名)。

五年级有学生200×(1-10%)=180(名)。

六年级有学生 160+38=198(名)。

160+200+180+198=738(名)。

答:三至六年级共有学生738名。

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我们都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重量的比值就叫酒精含量。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含量有如下基本关系: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质含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质含量。

溶质含量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10克白糖溶于90克水中,含糖量(溶
例5 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

分析与解:在600克含糖量为7%的糖水中,有糖(溶质)600×7%=42(克)。

设再加x克糖,可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此时溶质有(42+x)克,溶液有(600+x)克,根据溶质含量可得方程
需要再加入20克糖。

例6 仓库运来含水量为90%的一种水果100千克,一星期后再测,发现含水量降低到80%。现在这批水果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可将水果分成“水”和“果”两部分。一开始,果重

100×(1-90%)=10(千克)。

一星期后含水量变为80%,“果”与“水”的比值为

因为“果”始终是10千克,可求出此时“水”的重量为

所以总重量是10+40=50(千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9
542161
第3个回答  2009-04-19
教学内容
6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课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反比例应用题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应用题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例解法的优越性。
3、拓展学生的思维,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工程队3天安装自来水管750米,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375米水管还要装多少天?
(1)、先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是,就用正比例的方法解。
(2)、反馈后,说说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
出示: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判断 认真读题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这是解题的前提。
2).设未知数x。一般可以直接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有一些稍复杂的题目需要间接设x。求出x值后,再计算解答。
3).列出比例式。
4).计算求出结果。
5).验算解答。
2、口答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A、每台微波炉的价格一定,购买的台数和钱数。
B、 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C、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D、如果Y=8X ,X和Y。
E、 如果ab=10 ,a和b。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如果有的应用题题中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也可以用反比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
2、学习例4
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航行多少千米?
(1)、审题后,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可以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
解法一(算术方法)略 解法二(方程)略

(2)、反馈讨论结果,板书:
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已知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货舱航行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
问:方程5X=20X6 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3)、小结??
3、试一试
如果“每小时行15千米,”要求“几小时到达”,应该怎样算?
(1)、思考并回答:
A、改编后的题与例4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反比例的关系没有变,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变不变?这个等量关系是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一)、先用等式表示题中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1、一箱水果,每人分5千克,可以分给18人,如果每人分6千克,可以分给15人。

2、建华村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95米,全部修完要7天,如果要5天修完这条公路,每天需修X米。

3、亮亮看一本书,每天看12页,5天可以看完。若要X天看完,每天需要看15页。

(二)、用比例的方法解题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2人。如果每行站36人,可以站多少人?

2、一个车间生产一批零件,如果每天生产50个,60天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要用40天完成任务,每天应生产多少个?

3、40千克的芝麻能磨油16千克,照这样计算,180千克芝麻可以磨油多少千克?

4 、纺织厂要织布1440米,开始4天织布120米,照这样计算,要完成任务还需多少天?(用多种方法解)

四、教学小结
1、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和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归纳解题步骤:(出示)
1).审题判断 认真读题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再确定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这是解题的前提。
2).设未知数x。一般可以直接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有一些稍复杂的题目需要间接设x。求出x值后,再计算解答。
3).列出比例式。
4).计算求出结果。
5).验算解答。
师: 1.用比例方法解答,考虑起来比较简化,只要判断了两种量是成正比例量还是成反比例量。那么无论所求的未知数是哪一种量,所用的方法都是一样。准确地确定谁是一定的量。
2.用比例方法计算,在计算过程可以约分,比较简便。

五、作业

“成正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王军

教学解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方程)。 在教学第十二册数学23页上的例题1时,学生能判断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教师要求学生列式时,有这样两个比例式(1)140÷2=X÷5(2)2÷140=5÷X,且通过计算两个答案是一样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预想第(2)个式子,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错误的,但说不上理由的,然后由教师来讲对的理由。但出乎预料,学生中居然有几种对的理由。第1个式子,毫不疑问,绝对正确,因为题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那么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即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可以列式为140÷2和x÷5;第(2)个式子学生中居然有人认为也准确,因为时间与路程成正比例,那么他们的比值一定,这个比值没有说,一定要谁与谁比,因此可以140÷2也可以2÷140(不可估低学生的能力)。还有人认为比例式X÷5=140÷2与2÷140=5÷X从数学角度讲,它们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根本没变,只不过是比例的两种形式而已。(教师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

好不容易有这样热烈的气氛,趁热打铁,把练习五的第7题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式,结果又有两种列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成正比例应用题”这课上活了,而且把正比例的意义挖得更深,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掌握的知识更牢。
第4个回答  2009-04-20
买几本书看看嘛!
第5个回答  2009-04-25
比和比例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如,3∶7=9∶21。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即:如果a∶b=c∶d,那么a×d=b×c。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甲∶乙=5∶6,乙∶丙=4∶3,

因为[6,4]=12,所以

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 已知3∶(x-1)=7∶9,求x。

解: 7×(x-1)=3×9,

x-1=3×9÷7,

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2知,如果将人数分为5份,那么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由此求出

女生增加4人变为16+4=20(人),男生人数不变,现在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24∶20=6∶5。

在例2中,我们用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将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个分量叫做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将按已知比分配变为按份数分配,把比的各项相加得到总份数,各项与总份数之比就是各个分量在总量中所占的分率,由此可求得各个分量。

例3 配制一种农药,其中生石灰、硫磺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2∶12,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2700千克,求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分析:总量是2700千克,各分量的比是1∶2∶12,总份数是1+2+12=15,

答:生石灰、硫磺粉、水分别需要180,360和2160千克。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也可以先求出每份的量,再求出各个分量。如例3中,总份数是1+2+12=15,每份的量是2700÷15=180(千克),然后用每份的量分别乘以各分量的份数,即用180千克分别乘以1,2,12,就可以求出各个分量。

例4 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400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15分钟。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解法很多,这里只用按比例分配做。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效率

有多少学生?

例6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元,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之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之比是4∶11,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

分析与解:大客车、小轿车通过的数量都是与小客车相比,如果能将5∶6中的6与4∶11中的4统一成[4,6]=12,就可以得到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的连比。

由5∶6=10∶12和4∶11=12∶33,得到

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10∶12∶33。

以10辆大客车、12辆小客车、33辆小轿车为一组。因为每组中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10×33-30×10=30(元),所以这天通过的车辆共有210÷30=7(组)。这天通过

大客车=10×7=70(辆),

小客车=12×7=84(辆),

小轿车=33×7=231(辆)。

百分数

百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百分号。

在第二种定义中,出现了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这三者的关系如下:

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

标准数×分率=比较数,

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例1 纺织厂的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问: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因为“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所以男工占全厂人数的1-80%=20%。

又因为“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所以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20%×25%=5%。

例2 学校去年春季植树500棵,成活率为85%,去年秋季植树的成活率为90%。已知去年春季比秋季多死了20棵树,那么去年学校共种活了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去年春季种的树活了500×85%=425(棵),死了500-425=75(棵)。去年秋季种的树,死了75-20=55(棵),活了 55÷(1-90%)×90%=495(棵)。所以,去年学校共种活425+495=920(棵)。

例3 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做对第1,2,3,4,5题的人数分别占参加考试人数的85%,95%,90%,75%,80%。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百分数的含义是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所以不妨设总量即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0。

由此得到做错第1题的有100×(1-85%)=15(人);

同理可得,做错第2,3,4,5题的分别有5,10,25,20人。

总共做错15+5+10+25+20=75(题)。

一人做错3道或3道以上为不及格,由75÷3=25(人),推知至多有25人不及格,也就是说至少有75人及格,及格率至少是75%。

例4 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25%,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10%,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0%。如果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38人,那么三至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以三年级学生人数为标准量,则四年级是三年级的125%,五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六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1+10%)。因为已知六年级比三年级多38人,所以可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列方程。

解:设三年级有x名学生,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可列方程:

x×125%×(1-10%)×(1+10%)=x+38,

x×125%×90%×110%=x+38,

1.2375x=x+38,

0.2375x=38,

x=160。

三年级有160名学生。

四年级有学生 160×125%=200(名)。

五年级有学生200×(1-10%)=180(名)。

六年级有学生 160+38=198(名)。

160+200+180+198=738(名)。

答:三至六年级共有学生738名。

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我们都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重量的比值就叫酒精含量。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含量有如下基本关系: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