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24岁任县委书记,只带一担文件,不久再任命:党政军一把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朱云谦(1919年—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43年7月,朱云谦从华中局党校出来,回到新四军第2师等待分配工作。这时,他满心指望的是能够早一天回到老部队第5旅去。

他本是第5旅的一个老兵,从第5旅前身第5支队成立的第一天起,他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团政治处股长、副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

1941年在第15团任政治委员工作期间,他同团长饶守坤领着一团人,在皖东北战场上纵横驰骋,配合兄弟部队痛快淋漓地扫灭了泗县、五河、灵壁地区的一批顽化伪军和伪化顽军,一直打得泗县、灵壁城的日本鬼子白昼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他们这个团还在洪泽湖上用木船将一支装备精良、顽固狡黠的水警大队一网打尽。他在这支部队中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他同这支部队有着血肉亲情的联系。他进华中党校学习前后,第5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几次对他说:"党校出来,还回5旅工作吧。"这会,他从党校出来了,他急盼着能早一天回到第5旅去,再带上一个主力团,金刀大马地到抗日战场上去驰骋一番。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待到正式任职的命令公布时,他却由中共淮南区党委决定,派到半年前由盱眙、嘉山两县合并成的盱嘉县去担任县委书记。按当时的话说,这叫"调出军队做地方工作"。

这真是: 想到的偏不来,没想到的偏来了。

他想去找组织部提意见,没想到,组织部长徐海珊倒先找上门来了。

组织部长徐海珊是朱云谦的老战友。在这位老战友面前,朱云谦一吐为快。



在罗炳辉当第5支队司令时,朱云谦跟随他在淮南路东路西转战了两年,成了罗炳辉身边的一名得力助手。罗炳辉亲切地叫他"小朱科长",一向对他很器重。


朱云谦无话可说了,只好打起背包上路。

朱云谦当县委书记的消息,一传进盱嘉县委机关,立刻掀起了一番七嘴八舌的猜测和议论。有人听说新来的县委书记是位红军出身的团政委,便断定这是个比前任县委书记年龄更大一些的老头,不是五十出头,最少也在四十开外。有的人估计:既然是位老红军工农干部,那必定是个文化不高的大老粗了,这同前任书记的理论、文化水平是不能比的。还有人根据他一贯从事政治工作的经历,便断定他对指挥打仗的事,顶多只是半个行家里手,他将来的"兼支队政委"一职,也不过是挂个空名罢了,而这一条却正是县委机关人员的一块心病。

在县委机关干部七嘴八舌的猜测议论声中,朱云谦骑着一匹枣红马,带着警卫员小张,跟着一担铁皮文件挑子上任了。

令县委干部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新上任的书记同大伙七嘴八舌中的那个"朱云谦"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新书记不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倒是个浑身精干、满脸俊气、在瘦削的身材中透出一股机灵劲、才24岁的年轻人。这个老红军出身的工农干部写得出一笔端正流利的钢笔字。闲聊起来,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肚子里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开大会作报告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有条有理,逻辑性强。这个被猜测为没文化的大老粗,那担铁皮文件箱里竟藏着一摞马、恩、列、斯的大厚本著作和整顿三风的文献,还有不少毛泽东、刘少奇写的书;在华中党校抄下的课堂笔记本,更占了小半只文件箱。还有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工农干部的书堆里竟也有《铁流》、《毁灭》、《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小说和苏联人在上海出版的《时代》杂志,毛主席规定团以上干部必读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已经被翻弄得卷页了,他甚至还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呢!这同那些从北平、上海、武汉来的"洋包子"简直不相上下。大伙当然更没有想到,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在党校时还曾被刘少奇夸赞是个"工农干部知识化的典型"呢。

尤其叫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一县之首的大书记,竟当着机关工作人员和区乡干部的面,大谈起自己更名改字的秘密来:"我原名叫朱云仙,就是在云里雾里悠悠晃晃的那'云仙'两个字。因为22岁当了团政委,年纪轻轻地便成了'马背上的干部',于是少年气盛,自以为是,结果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后来,我才改成现在这个'云谦',就是子日诗云的'云',谦虚谨慎的'谦'。我要让自己一听到、见到、写到这两个字时,便自己警戒自己:你可要克服骄傲自满,甭又犯错误啊!"

还有一件令全县干部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年纪轻轻,有点知识分子文化气味的书记,上任才一个月,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委谭震林便下来一道命令:朱云谦兼任盱嘉支队(团)的司令兼政委。把县委书记、司令员、政委三个担子全撂在他一人的肩膀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