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有倒装句那些的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有哪些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

2.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几种类型

比较复杂啦~ 文言文句式分为:①一般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 ②特殊句式(也就是所说的倒装了,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四种,当然还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这是高中要求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说说怎么分析: (以下内容来自辽宁高考语文网,在此推荐该网站,很不错的) 首页: .cn/ 一下内容连接: .cn/wyyd008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

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

于。”

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

于。

”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3. 文言文中倒装句有分哪几种,怎么区别它们

其实在中学阶段主要学习三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比较简单,就不多说,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翻译过来就是:有何陋?即 有什么简陋的呢?“何陋”本来是宾语,“有”是谓语,应该是主谓宾才对,但是文言文中却说是宾谓了,也就是宾语前置了。关于状语后置的问题,要先明确什么是状语。

古文言文里,方向词一般都表示状语。但是状语后置指的是处于补语的成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不过还有一个是定语后置,这个你可以参考英语里面的定语来理解消化。

4. 古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有哪些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2633637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哪几种

文言文中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子,称之为倒装句。

倒装句句式主要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 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谓 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的句子。

这 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 中。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贤哉,回也。

《论语》 腾蚊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踯躅青骢马。

《孔雀东南飞》 (2) 宾语前置句 , 宾语前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被前置。 ① “主+宾(或介词)+动”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包括介 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作宾语的疑问代 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 “主+否定词+宾+动”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否定词主要有“不、未、毋、无、莫” 等,这类代词主要有“余、吾、尔、自、之、是”等。如: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为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

《隆中对》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 ③ “主+宾+之(是)+动” “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④ “主+宾(方位词、时间词)+动”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 时也前置。

如: 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3)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置于中心词 后,使句子成为定语后置句。 ① “中心词+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② “中心词+之(而)+定语+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者皆是也。 《石钟山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③ “中心词+ 之f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 《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4)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后置 句是指文言文中用“以、于”等词组成介 宾短语作状语置于谓语后的句子。 ① 由“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 文中一般处在谓语的后面,即现代汉语 中补语的位置。

实际上,除少数由“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仍作补语外,大多数应 移到谓语前表修饰限制,作状语。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 由介词“以、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由介词“以、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作状语,由“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有时可作补语,视情况而定。如: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具告以事。 《鸿门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师说》 。

6. 古文中的倒装句分几种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7. 高一书上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则何以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夫晋,何厌之有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8. 文言文里的那些倒装句怎么判断啊

头像挺漂亮的 不知道你是哪里的考生哈 各地市的试卷不一样 我就拿全国卷来说吧在文言文的选择项里 有时会有判断句式的 对于这种题型你需要了解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 定语 补语 【自己百度】基本句型有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实际上大部分标准都是由后人提出的【类比英语句型】所以你只需要“语感”这种东西就够了 当你看到一句古文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时 第一反应就是将句子便通顺 “不知句读 不解惑” 在凭借你的文言文基础翻译句子“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你会发现在原句中宾语【句读,惑】被前置了 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只要语文有不会的题 @ThousandTen 召唤大神 他会尽力给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