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燕说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郢书燕说

郢(读音ying三声,楚国的都城)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 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云:一边说 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翻译

楚国国都郢城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时值晚上,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可是不小心把这句话写到信里面去了。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理解为:举烛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广招天下贤能之人来任命为官,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于是,燕国的相国告诉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来治理国家。

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典故】:

有个郢(楚国首都)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举”多余的字。)作者本意讽刺当时一些治学态度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寓意

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待人、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

2. 郢人燕说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郢人燕说,即“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讽刺当时学者托古改制,虽然提出了种种有道理的主张,但与历史本来事实大相径庭。

3. 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楚国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像这样(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对此感到很高兴,说道:“‘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扩展资料:

词解: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太平,指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