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课标要求中的体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有怎样的建议,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课程及教学

新课标必修部分对文言文的要求如下: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两部分的内容有点矛盾,事实上,前面讲的是对内容的把握,后者则是对文言文的言的认识,前面要求较深,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而后面则要求很浅,只要求读懂而已。这样从语文的性质来看,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形成有机统一,而是呈现出割裂的态势。

我认为如果照顾到初中已经积累大量的文言文素材的前提,应该以第一方面为基准,适当上调文言文对言的学习的深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 高中语文都有哪些古文(最好是课标规定的)

人教版的大致有:《诗经》里的《氓》《无衣》《静女》

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

诸子散文:《季氏将伐颛臾》《齐桓晋文之事》《劝学》等等。

屈原的《离骚》(节选)

贾谊的《过秦论》

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唐诗若干首,像杜甫的《登高》《蜀相》《登岳阳楼》等。

韩愈《师说》《祭十二郎文》

《柳毅传》杜牧的《阿旁宫赋》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

宋词若干,如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永遇乐》等等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王实甫的《西厢记》(节选)汤显祖的《牡丹亭》(节选)

袁宏道的《虎丘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姚鼐的《登泰山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3.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运用查资料学习。任何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理想追求——具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人所处的环境差别太大,无法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想象。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情感体验较少。所以要完整准确的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不难。这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学习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重点词语的积累,优美句子的识记,作品主题的领悟都直接与每个句子的理解有关。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要充分相信学生。课文中对学习有障碍的字词已经做了注释,那些没做注释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中字词的变化不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解不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字词的义项都有保留。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作品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在读出句子内部的停动、语气,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调的变化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艰难沉重、无奈伤感。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四、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悟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了字词句只是完成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而通过词语句子感悟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和课文点点滴滴的互动感悟中才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只要围绕重点词语、句子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他们自己的。这样就在学生的积极的参与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

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

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

“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

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

5.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教学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今天我们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社会主体人的需要的多样化,不仅是时代的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

“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今天是教学目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对于这些点我们已经尝试过,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想提出一些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路:(1)创设情境应该是合理的,学生们会乐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印象,也是一种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有时候,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不仅是与教学内容联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分心,但教学内容起着负面影响在时间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将失去活力。所以我认为一切都应该有一个程度,合理和最重要的。

(2)合作学习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的问题或出现的情况,学生应该交给相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要讨论,然后老师然后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以免造成一批优生一言堂。现象。

其次,在合作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以便对个人观点的讨论后,有时间的时候这些想法,然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或计划,这样的合作将体现其价值,而不是压缩时间或落后的教学内容不作正式的讨论,目的恶化,使合作学习。(3)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师的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促进集体研究、合作学习。

不要放得太简单,没有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会张开嘴,似乎气氛是活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往往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概念的更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为每一位老师准备。(1)教师应该从单一的全面的全面的新课程要求全面的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教师的角色,一个公司一旦确定,许多教师会进监狱,把自己放在学科的堡垒,没有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课程设置在事业部改革,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和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2)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由传统向现代的信息社会需要信息人才,信息技术的培养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一个教材改革的目标是教学的三维,即今天的教学材料已不限于纸书的桌子,但以教材为主体,机翼的视听材料和电子材料,并对网络教材的开发。

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改革,从思想、思想、理论、方法、方法、模式等方面。它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信息网络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机结合新教材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的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更新信息筛选能力。

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对教育系统的教育,教师教育的要求,一个不断链的形成,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合理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己独特的个人成为新时代对人才的社会建设的需要。

6. 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规定要掌握的文言文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为我们明确地提出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

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这样几个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

3、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4、默写课文中的规定背诵的段或篇以及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

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初中文言文的文体分析

初中文言文复习是中招复习中的难点,按文体复习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类文言文,效果会好些。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体大致有以下几种: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这种文体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赠序: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考点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课内的精典语段。

(一)考点主要有: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教材规定的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7. 高中课标要求的必备古诗文篇目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背诵易水送别)必修二: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背诵第2——3段)必修三:蜀道难;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 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孟 子》 劝学(背诵全文) 《荀 子》 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 贾 谊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全文) 苏 轼 定风波(背诵全文) 苏轼 水龙吟 (背诵全文)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诵全文) 辛弃疾 醉花阴(背诵全文) 李清照 声声慢(背诵全文) 李清照 廉颇蔺相如列传(背诵最后五段) 《史记》【这是我们学校的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但必修五我忘记了~不知道适不适合楼主学校的要求~】。

8. 古文的体现价值在哪里

古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功能——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价值

2. 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3. 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