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爵位与西方爵位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中国爵位与西方爵位没有什么关系。

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是周的制度。近代以来,刚好用来翻译西欧的爵位。反过来,欧洲人也有count、duke之类的欧洲爵位,来翻译中国历史上的侯、公。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是中国王朝时代的五等异姓爵位,公认起源于周代。周朝建国后,确立天下之主为周天子,称号为“王”。“王”以下设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以此分封给宗室和功勋大臣,每一级所享受的俸禄、冠冕服饰、宅邸规格都是不一样。

而至于西方的爵位划分大体与中国相当,也是划分有五级: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和Baron(男爵)。

在西方贵族制中,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扩展资料

古代中国爵位的含义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就沿袭了隋唐五代的爵位制度,还在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封赏,对于皇族的成员,以及功勋不较大的大臣们也是进行了封爵。这时候爵位就多了很多的名字,就被分为十二个等级。其中就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在西汉时期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就和大臣们共同定下了“非刘不王”誓言。宋朝虽然没有这样的誓言,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定,就是只有皇子以及皇室兄弟才能够被称为王。

到了宋代的时候,亲王已经不再属于是世袭制,而亲王诸子就算是嫡子也不能称王,整个宋朝里面,“嗣王”只加封给过四个人,宋神宗第一个被加封为嗣王的人。比如齐桓公,孔文子并不是公爵和子爵,只是一种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