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康的古代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0

1. 关于小康的诗句

【标题】:老病相仍以诗自解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内容】:--------------------

荣枯忧喜与彭殇,都似人间戏一场。

虫臂鼠肝犹不怪,鸡肤鹤发复何伤。

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

[春暖来风痹稍退也。]

还似远行装束了,迟回且住亦何妨。

【标题】:农家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新作地炉成,蓬窗亦自明。

油香荞饵脆,人静布机鸣。

县吏催科简,豪家督债轻。

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

【标题】:湘灵歌

【年代】:近代

【作者】:鲁迅

【体裁】:七古

【内容】:--------------------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标题】:自适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远游思里巷,久困念耕桑。

家酿倾醇碧,园蔬摘矮黄。

利名因醉远,日月为闲长。

今岁虽中熟,吾徒亦小康。

2. 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小康指的是什么

1、稍安的意思。

出处:西周佚名《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译文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433616163: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

2、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礼运》: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我们就把这种社会叫做小康。

3、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

郁达夫《迟桂花》:“家里虽称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

扩展资料:

小康意思的延伸: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礼记》

3. 关于扶贫的古诗

赞美精准扶贫的诗句

(第一首)

精准扶贫春风起,

十子歌儿传山里,

十子机制十步曲,

十子连心心欢喜。

贫困的人家在哪里,

细看细问“瞄靶子”,

瞄得精细又准确,

找准对象好下米。

贫困的原因在哪里,

分类分别“梳辫子,”

梳得精细又准确,

因人施策胸有底。

扶贫的力量在哪里,

尽职尽责“结对子”,

结得精细又准确,

干群团结心儿齐。

扶贫的目标在哪里,

用心用脑“理路子”,

理得精细又准确,

脱贫蓝图平地起。

扶贫的抓手在哪里,

到村到户“想法子”,

想得精细又准确,

处处下起及时雨,

项目的资金在哪里,

联横联纵“找票子”,

找得精细又准确,

资源配置成一体。

脱贫的主体在哪里,

自强自立“甩膀子,”

甩得精细又准确,

打铁还要靠自己。

领头的雁儿在哪里,

重德重才“强班子”,

强得精细又准确,

群众把你高高举。

扶贫的合力在哪里,

群策群力“凑份子”,

凑得精细又准确,

协力攻坚力无比。

管理的机制在哪里,

流程过程“造册子”,

造得精细又准确,

记下点滴好日子。

十子歌儿唱到此,

十子合一齐用力,

精准扶贫拔穷根,

同步小康谱新曲。

(第二首)

不需要村组干部的指点,

我能识别哪户还未脱贫;

不靠望贫困村民的诉说,

我也会找到扶贫的路径。

扶智扶技扶资,立体帮扶,

山间小道撒满奔走的脚印;

科技培训,“兜底”扶贫,

更有扶贫攻坚队员的跟进。

脱贫目标,不再需要向导。

扶贫路径,不再需要指引。

扶贫的脚印便是路径的向导;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第三首)

结对帮扶到村户,

海雀走进好干部,

真心实意来扶贫,

屁股粘土坐得住。

产业扶持到村户,

喂鸡喂牛又喂猪,

洋芋地里栽红花,

科学种地讲技术。

教育培训到村户,

大人娃儿一起读,

大人学艺又读书,

娃儿上学奔前途。

4. 现在说的“小康与古代的小康意思一样吗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 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 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在这里,小康 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老 百姓想象的那种中等水平的生活。而把“小康”当作是比“大同”低一点 的社会模式,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 式。

这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 进一步发展。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 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

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孔子感叹的“大道”,即天下公有、贤能当道、充满仁爱、人得其所、没有越轨的尽善尽美的社会。这种社会实质上是对三代及其以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化。

“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

这种思想对以后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一定启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小康思想分析了礼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实质上反映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特征。

小康思想对宋明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有过一定的影响,近代一些思想家继承了这一思想,康有为等人用它作为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把升平世称作小康,相当于资本主义时代。 而当代一般所说的“小康”指人们生活比较富裕,与古代的“小康”意思不完全一样。

5. 说是古代春联,怎么会有小康

此六君子者,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由此其选也,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小康”一词是古老的词汇、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以 笃父子,而兵由此起,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故谋用是作。

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二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是炎黄子孙长期的憧憬,所以在古代春联里出现并不意外哦~ 一 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

《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6. 与“创建文明城市”有关的古诗有哪些

六区代表同云首,喜得相邀去旅游。一路欢歌笑声密,激扬物业赞难休。团诚协作手携手,聚力凝心朝锦州。善爱文明圆梦搏,安康幸福乐悠悠。

业继韦平后,家依昆阆间。恩华辞北第,潇洒爱东山。满室图书在,入门松菊闲。垂天虽暂息,一举出人寰。

全国文明城市,简称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举止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7. 小康一词起源于什么时期

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民众劳累了,期待(汔可)休息,养养精神。小康,与休息、安定等义相近。

“小康”一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早已传遍世界。但对于“小康”的原义往往会误解为单一的经济富裕。那么,“小康”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

康,原本为“穅”和“糠”。糠——指已经收割后的稻谷的稻壳,可以保护米粒;穅——指长在稻穗上的稻谷的谷皮。当稻穗从叶鞘中抽出来时,穗上附满了谷皮——穅。穅,又名为颖,但人们仍习惯叫穅。因为穅一直在保护稻谷的成熟,先是呵护着胚,接着支持胚萌芽、扬花,继而又守护着灌浆、结实,收割后又保护着米粒不霉变,不生虫。可以说,从谷皮(穅),到稻壳(糠),就像是胚的母胎和米粒的怀抱。

所以,小康社会,就是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小”,就像小儿在母胎和怀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