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当古人来到了现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文/耿先生

阅历一点点累积,了解到的信息一再的增多,惊觉,古人言出必行,君子一诺即使舍命也会相护。

如此的看重自己的羽毛,真正的践行了人生的智慧,原来以前的古板人到了现代,莫不成就是一个完美的现代人。

原因有三,请听在下解释。

第一,古代的背景的特殊情况下,接受的信息远远没有现代多,时代是他们最好的信息过滤器。

再近一些,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在讲述自己高考入北大的最后一年,说自己曾去书店把所有的参考书都买回来,而且做完了。

要不要人活?

放到现在,若是你敢说你买完了市面上所有的参考书,那只有一种可能——你是编参考书的人,而不是学生。

信息的爆炸增加了我们的选择成本,好的多坏的伪的更不少。

信息太多,我们这里也想顾及,那里也想捞一把,结果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四不像。

真正的行动没有,随大流想一次就发财就成名的真是不少,多到你怀疑人生。

而古人有一个特点,原则性超级无敌强,若是自己认定的东西,那么,根本不会有反悔一说,更甚者绝不会有根本不去追取的可能性。

我也曾一度思考,在无条件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灵活思考、快速变通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

我目前能给出的答案便是——增大信息筛选渠道,增强信息筛选能力,对自己笃信的事,最大化坚守自己的原则,把自己当成一个透明人,客观评判事实,采取相应行动。

第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中。

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好像都有一些古板、不通人情,思考事情非黑即白,然非也非也。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现在的百度百科上,关于这句话有5条基本的解释。

我们来认真体会一下这种说法——道可以指导、引领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为,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理论、道理和规律、名称是可以做出详细的命名和界定,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解释和命名。

今人之思考,真正践行此话者会在将来成为何种角色,我们似乎不难预测。

古人之智慧之一,则在于古板执行中多了几丝这样直达事物本质的智慧。

第三,特立独行且正确。

古代人一方面特别看重自己的面子,一方面却又特立独行。

看重名声自然不必说,那是时代使然,没有了名声,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特立独行却又如何解释呢?

看看阮籍是也。

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吃完肉喝完酒,才匆匆于母亲遗体告别,但此时的他,早已因悲伤过度急剧消瘦,吐血数升,险些死去。

放到现代,我们或许都有些不能理解,但他之孝心又有几人可比。

现代,能保持特立独行者少,保持特立独行且正确者更少。

当古人穿越回了现代,我们或许该好好恐慌一番,威胁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所有的毛病,在人家看来根本就不算是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