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是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那么五常是指什么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23
五常出自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一种社会、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用来调整、规范各种关系。
第2个回答  2022-03-23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封建礼教要求君子做到的五种品德与行为规范。五常作为三纲的具体化,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
第3个回答  2022-03-23
五常现在普遍的看法为仁义礼智信,出处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中,东汉王充的《论衡·问孔》 提及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第4个回答  2022-03-23

人们所认知的”三纲五常“是传统文化所留下的糟粕,也是古代君主统治臣民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文化,但是事实却非如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纲五常“的内容:“三纲”的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仁;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语行为就是义;约束自我规范道德的生活礼仪和准则便是礼;懂得仁的意义的同时还坚持践行仁道的行为就是智;讲信用,不虚伪即为信。如此看来,三纲五常也并不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糟粕啊,为什么会变成后来人人喊打的局面?

事实上,从董仲舒开始,《论语》就被肢解了,因为他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儒家伦理,为的是巩固汉武帝的封建统治,如果不对其改造,单是依靠先秦儒家思想难以立国,所以先秦的儒家思想在经历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最终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孟也逐渐转化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从表面上看,“唯儒”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但实际上,儒家思想早已名存实亡,其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和生命力也在这种思想文化政策下被扼杀。

而儒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在被统治者提升到可怕的高度后,成为封建专制政治的工具和武器。董仲舒虽然高举了儒学的旗帜,但他并没有架起一座“文化断层”的桥梁。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巩固了朱学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政的理论基础,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加强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改革,特别是对孔孟思想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最后在统治者的手里,儒家思想最终面目全非。所以我们所抛弃的古代文化糟粕并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而是文化断层后统治者所创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