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5
中法战争始于1883年12月,当时法国将其军事行动的目标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由黑旗军组成,此外还有7个营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了攻击,中国驻军不得不进行军事抵抗。凭借优势装备,法军在16日占领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接替孤拔成为法军统帅,兵力增加至16000人。他计划入侵北宁,并为清军准备更大的打击,以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当时,清政府在北宁地区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领们昏庸无能、胆小怯懦,缺乏协调,军纪松懈,士兵无斗志,因此在3月12日法军攻击时,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
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签订了最后的保护条约。清政府在得知前线军事失败的消息后,撤换了大批疆吏廷臣以掩饰败绩,并全面改组了军机处。醇亲王奕譞掌握了实际大权。李鸿章被授权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
然而,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也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
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借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2亿5千万法郎(约合白银3千8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继续。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
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10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促应战,顷刻间,战舰11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自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
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局困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世腊销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
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5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