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泥不用 时间久了会变硬 是什么反映

有什么化学反映

影响水泥凝结时间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水泥本身因素和环境条件因素两方面。水泥本身主要是细度和矿物组成等对凝结影响较大,环境条件则主要是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通程度等对凝结影响较大。
通常情况下,水泥粉磨细度越细,水泥就越易水化,也就越易在存放中分化。当环境温度较高且潮湿时,若保存不当,则更容易出问题。存放时吸水,会导致水泥缓凝;吸收二氧化碳,则会导致水泥速凝。

水泥是活性物质,放置一段时间,如保存不好就会风化变质而丧失一部分活性。在放置期间,水泥细粉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反应虽然较慢,但由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因而也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所以,长期存放的水泥,即使不直接与液态水接触,也会发生结块、结粒和活性降低等现象。水泥间接受潮的程度与水泥的存放时间、存放条件以及水泥品种有关。相同水泥在不同环境下存放、不同水泥在相同环境下存放(不同水泥在不同环境下存放无可比性),存放时间越长,水泥的损失程度越严重。

一般估计,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下,普通水泥存放3个月活性下降约20%,存放半年下降约30%,存放一年下降约40%。而在环境比较干燥,空气不流通的存放条件下,水泥受潮活性下降程度则远远低于上述数值。

水泥受潮化学反应一般在水泥颗粒表面薄薄的一层上进行,未水化的大部分水泥矿物被水化产物包围(或叫覆盖),使水化速度降低,导致凝结时间延长。

立窑生产的水泥,存在一些欠烧熟料,因而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并且水化速度较快,吸水量也较大,容易引起水泥凝结时间不正常。放置一段时间后,游离氧化钙部分得以消解,凝结时间与存放前测定值肯定有差别,有时差别还很大。

季节不同,水泥存放后对凝结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夏季和冬季两种环境条件存放的水泥,其凝结时间与存放前大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4
当水泥与适量的水调和时,开始形成的是一种可塑性的浆体,具有可加工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浆体逐渐失去了可塑性,变成不能流动的紧密的状态,此后浆体的强度逐渐增加,直到最后能变成具有相当强度的石状固体。如果原先还掺有集合料如砂、石子等,水泥就会把它们胶结在一起,变成坚固的整体,即我们常说的混凝土。这整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水泥的凝结和硬化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构成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本身的特性。水泥熟料矿物遇水后会发生水解或水化反应而变成水化物,由这些水化物按照一定的方式靠多种引力相互搭接和联结形成水泥石的结构,导致产生强度。

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是由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β-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四种矿物组成的,它们的相对含量大致为:硅酸三钙37~60%,硅酸二钙15~37%,铝酸三钙7~15%,铁铝酸四钙10~18%。这四种矿物遇水后均能起水化反应,但由于它们本身矿物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相应水化产物性质的不同,各矿物的水化速率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按水化速率可排列成: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硅酸三钙>硅酸二钙。按最终强度可排列成: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铁铝酸四钙>铝酸三钙。而水泥的凝结时间,早期强度主要取决于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现分别简述它们的水化反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