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周姓的源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一、溯源
另据《姓氏考略》载,唐玄宗时,有姬姓的人因姓氏与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基”字同音,避讳改姓周。⑦由苏姓改姓而来。谱载,明洪武年间,有位名为苏卓周的人改姓周,以“武功”为郡望,人称“武功周”。⑧出自鲜卑拓跋部。《魏书·官氏志》载,北魏献帝次兄普,在孝文帝时改姓周。⑨出自普屯氏。《周书》载,北周人周瑶,初姓普屯,后改姓周。⑩赐姓。据《五代史》载,唐末有成汭,山东青州人,昭宗时为荆南留史,后梁时赐姓周氏。
由于源流众多,周姓也有许多郡望,著名者有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等,堂号有笃祐、爱莲等。如今,周姓在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1%,是全国百家大姓之一。
二、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随行人员中有中原校尉周广德。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者。
据汝南《周氏族谱》载:宋代,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元初,周日昌自南京凤阳府太和县迁居福建泉州。明代以后,周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宋嘉祐五年(1060年),苏结,字实甫,挈妻带子自同安葫芦山迁居安溪衡阳。至宋元丰八年
(1085年),诸子分居,长子九郎(二世)分居东阳。传至可安(七世)随父移居漳平卓安。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可安后裔卓周重回安溪县新康里卓源乡(今虎邱镇竹园村),搭寮养鸭为生。后于寮址破土建宅时,似有人喊:“卓周、卓周,此地非你所有,如欲得地,必须姓周。”卓周遂改姓苏为姓周。其郡望为武陵,堂号为武功。
元至大四年(1311年),周日昌自泉州迁居安溪县城下西街。其三子周可白,号西隅,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迁居安溪官桥山珍。至正十六年(1356年)周桂卿自官桥山珍迁居依仁里田头(今龙门镇寮山村田头自然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日昌的四世孙周天宝自安溪县城下西街迁入龙兴里科名(今尚卿乡科名)。约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周天宝之七世孙周尔恬自科名迁居白濑乡下镇村。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周惟新自同安县银同溪边迁居安溪县长泰里延寿乡坝边墩(今城厢镇墩坂村坂顶角落)。
四、繁衍及外迁
周氏自宋代起先后入安肇基,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支派分析,分居各地。目前定居安溪的主要族系有:
1、虎邱竹园周氏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苏结七世孙苏卓周在虎邱镇竹园村开基,至今已繁衍二十二世,分布于竹园村(卓源)、湖丘村(碣仔下)、双都村(溪洋)和罗岩村(罗岩)等。苏卓周为虎邱竹园周氏一世祖。
此外,虎邱镇竹园村周氏自明末起就陆续有人迁往南安、泉州、同安、三明、福清、厦门、建
宁、兴化,浙江省台州、台湾省和东南亚等地,如今已繁衍数万人,仅台湾省台北市就达几万人。
2、龙门寮山田头周氏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周可白的后裔周桂卿在龙门镇寮山村田头开基后,至今已传二十一世,分布于寮山村(田头)、山头村(枧坑)、观山村(溪州美)、和平村(石牌)、美顶村(石竹、大奢)、光孝村(鼎寮)及官桥镇吾宗村(周厝)等。周桂卿为龙门寮山田头周氏一世祖。
龙门镇田头村周氏有部分族人迁至南安诗山、同安碗窑等,还有部分族人移居香港、台湾等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3、城厢墩坂周氏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周惟新在城厢镇墩坂村坂顶开基后,至今已传十九世,分为三支派系,分布于墩坂村(坂顶)、玉田村(垅头)等。周惟新为城厢墩坂周氏一世祖。
城厢镇墩坂村周氏有部分族人在解放前后移居厦门,现已达43户,338人;有部分族人自四世起移居南安东田美山、浙江温州比港马山贡顶、江西铅山县十四都等地;还有部分族人移居金门、台湾等地。
4、白濑下镇周氏
约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周日昌十一世孙周尔恬在白濑乡下镇村开基,已传十三世,分为四支派系,分布于下镇村(洋中、待御潭)、剑斗镇由义村、感德镇槐植村、湖头镇竹山村等。周尔恬为白濑下镇周氏一世祖。
白濑乡下镇村周氏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族人移居崇安县、台湾;1950年后有族人移居永安县西洋等地。
5、凤城周氏
凤城周氏除下西、南街周氏世居外,余者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作、经商、谋生等原因先后迁入定居于凤明、朝阳、上西、东岳等10个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