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的自然资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蓬江区内植物资源有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大类,108科、413种。主要品种有南洋衫、银杏、竹柏、阴香、紫薇、乌梅、垂盘草、宝巾等。
20世纪80年代,蓬江区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斑鸠、白头翁、钓鱼郎、猫头鹰、麻雀、黄灵等。江河常见鲫、鲤、鳙、鳟、鲶、生鱼(学名:斑鳢)、塘虱(学名:胡子鲶)、泥鳅、鳖、龟等,尤以江门河产的鲤鱼著名。90年代后,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捕杀,野生、水生动物日渐减少。 支柱产业 蓬江区不断加大引导产业集聚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已形成摩托车、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五金卫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制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五大支柱产业。
摩托车、汽车及零配件产业:蓬江区是中国最大的县级摩托车生产基地,是广东省摩托车生产专业区,有8家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100 多家,形成了研发、检测、生产、销售、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条和齐全的配套体系,具备年产4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汽车轮毂、汽车音响、车载电子产品等汽车配件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金卫浴产业:蓬江区是“中国五金卫浴产业基地”,有美标、乐家、金凯登等五金卫浴生产企业近500家,年产值150亿元,拥有完整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配套加工、销售产业链条。
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超过90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及信息服务企业94家,涵盖电气机械器材、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
化工制品产业:该产业年产值超过125亿元,涌现了一批产销量以及技术含量在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如嘉宝莉、江门制漆厂、瑞期化工等,嘉宝莉的综合效益位居国内品牌第一。
纺织服装产业:蓬江区纺织服装业基础好,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覆盖了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年产服装6500万件(套),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国民经济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0.85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8.34亿元,同比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4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2.2:57.64:40.16。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2%,金融业下降0.9%,房地产业下降1.9%,其他服务业增长15.1%。人均GDP 59749元,增长9.3%。
2011年蓬江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增长4.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增长8.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长4.4%。
2011年末蓬江区私营企业8762户,注册资金106.13亿元,分别增长4.05%和12.53%;个体工商户3.81万户,注册资金8.07亿元,分别增长8.92%和16.63%。
2011年蓬江区城镇新增就业945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739人。2011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62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7 %,比2010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江门近郊素称鱼米之乡,以生产稻谷、甘蔗、塘鱼、蚕丝著称。经过土地改革后,发展养猪业,开发荒地造林。
1984年,全区有耕地面积6.62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甘蔗种植面积6300亩、水果种植面积4670亩、水产养殖面积1.41万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塘鱼、水果、甘蔗、花生、猪、牛、鸡、鸭、鹅等。特产有石冲粉葛、滘头果蔗、白沙大白菜、麻园荔枝、篁边韭黄等。1985年,以发展蔬菜、塘鱼、畜牧、水果为主,减少水稻、花生种植面积共5369亩,增加鱼塘面积2065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304亩。1986年,先后建立水果、水产、禽畜和林业生产示范基地(场)6个,推动全区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发展。198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8%。1993年末,水稻播种面积4222亩,甘蔗以果蔗为主也仅有564亩,蔬菜种植面积3.74万亩,鱼塘面积1.72万亩。全区农业总产值1.48亿元,比1985年增长212.83%。
1994年,全区耕地面积为5703亩,水稻、经济作物与禽畜、水产的种养比例为11∶89。农业总产值798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45%。为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间种、套种的基础上,创出“塘中养鱼、塘头养猪、塘基种菜”的立体种植农业新格局。潮连镇连片200亩厂房式白鸽养殖基地、豸冈村室内控温菇类繁育场、环市镇群星村养猪专业户的良种母猪繁育场、双龙村盆景花卉苗木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亮点。2004年,江新联围江门河段和荷塘围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潮连围达3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区82座小型水闸均进行过维修加固。
2011年,蓬江区农业总产值17.56亿元,增长0.9%。其中种植业产值21148.30万元,增长3.4%;林业产值1742.15万元,增长138.1%;牧业产值106892.79 万元,增长0.4%;渔业产值44494.61万元,下降1.8%。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43亩,蔬菜种植面积39416亩。全年粮食产量4600吨,下降17.12%;油料产量429吨,增长0.02%;蔬菜产量65814吨,增长0.05%;水果产量1166吨,下降15.63%;水产品产量19653吨,增长0.02%;肉类产量43488吨,上升0.01%,其中猪肉产量34599吨,下降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蓬江区内重工业不够发达。1958年,由广东省投资、波兰专家设计的江门甘蔗化工厂建成投产,成为江门市最大的地方国营企业。周恩来总理到该厂视察并书写厂名。1977年江门升格为地级市前,辖区驻地市直的工业发展迅猛,市电机厂、柴油机厂、化机厂(后改名机械厂)、氮肥厂成为省属工业企业,其产品畅销全国。市属汽油机厂、农药厂、浮珐玻璃厂、化工厂,以及自行车厂、金铃洗衣机厂、橡胶厂、衡器厂等成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生力军。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冲击,国有、集体企业逐渐难以为继。
1983年末,市郊环市、外海、潮连3个区(区公所)、乡(村)办的工交企业共272家,从业人员6948人。1985年,区内工业企业冲破“三就地”、“四服务”束缚,利用城市的工业辐射,开展外引内联,实行区、乡(镇)、村、合作(联营)、合资、个体私营齐发展,全民办工业。1987年,区辖工业企业451家,从业人员1.5万人。1988年,区属工业企业429家,固定资产9400万元;工业总产值2.83亿元。1984~1988年,累计投资总额2900万元,共兴办区直企业13家。在区辖企业中,年产值超过百万元的44家,超300万元的21家,超500万元的8家,超1000万元的6家。1988年,出口总值583万美元。1989年后,逐步向区、镇、公司办企业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转变。1991年,区辖工业企业有408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至3500万元的企业有17家,形成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1992年后,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年活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至1993年末,形成以电子电器、五金机械、纺织工艺、金属家具、建筑装饰材料、皮革及其制品、化工染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1994年,有区直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和街道工业企业数百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辖区驻地的省、市属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或改为私人承包、或改为股份制、或重组合并成立集团公司,其中甘化厂改制后,于1994年成功上市,成为江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其后,该公司与9家化工企业合并,组成江门甘化集团有限公司。1995年,辖区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区辖工业企业有455家。区辖工业企业中,镇及镇以上企业174家,其中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有9家,超亿元的企业有4家,超10亿元的企业1家。是年,区辖工业总产值40.41亿元,主要产品有摩托车、照相机、手表、聚酯切片、机制纸及纸板、家具、塑料制品、油漆等。随着企业转换机制,区辖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在企业体制改革中逐渐减少,私人和“三资”企业逐年增多。1996年,区辖的工业企业共有604家,从业人员2.59万人,其中法人单位489家,从业人员2.58万人。在总数中,采掘业有12家,从业人员214人,其中区属街道企业1家;制造业476家,从业人员2.57万人,其中区属企业73家,街道、镇企业238家;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1家。制造业占法人企业总数的97.34%。1997年始,在金融、财政持续紧缩的环境下,区采取“扶强扶优扶大”的策略,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区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增长速度。1997~2000年,区辖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28项,其中新上项目12项,共投资1.82亿元;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工业销售总产值以年均18.4%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区辖工业企业共1416家,其中重工业272家、轻工业114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149家,其中轻工业有91家、重工业有58家。全区工业总产值64.71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52.43亿元、重工业产值12.2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值61.8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10万元。全区列入跟踪考核的39家亏损工业企业中有28家实现扭亏,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1.7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04万元。
从2001~2004年的4年间,全区千万元重大工业项目投入建设有220多个,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工业园区6个,投资1.32亿元。同时,区政府发展镇级特色工业,初步形成环市汽车配件、棠下摩托车配件、荷塘玻璃及深加工、杜阮五金卫浴、潮连钻石珠宝等“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2004年末,区辖工业企业2680家,其中轻工业企业1737家、重工业企业943家。工业总产值230.09亿元。在区辖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33家,其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21家、小型企业410家。工业产值196.38亿元,占区辖工业总产值的85.35%。摩托车、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化工制药等5大优势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32.48亿元,占区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7.46%。工业的快速增长来自龙头骨干企业的拉动,大长江、现代集装箱、嘉宝莉、吉事多4家企业年产值均超3亿元。是年增幅均超过40%。
2011年,蓬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56.09亿元,增长11.7%;重工业增加值101.75亿元,增长1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4%,集体企业增长0.1%,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8.9%,股份制企业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8%,民营企业增长21%。分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增长11.5%,纺织业增长20.2%,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17.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增长17%,家具制造业增长8.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7.9%,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增长2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9%,塑料制品业增长1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7%,金属制品业增长20.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0.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3.6%。
2011年1-11月,蓬江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2.64%。资产贡献率12.63%,资产负债率55.05%,成本费用利润率2.13%,全员劳动生产率113214元/人,产品销售率99.81%。产品销售收入894.75亿元,增长24.35%;利润总额18.13亿元,下降35.18%。亏损企业35家;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36亿元,增长64.01%。 商业、服务业 1984年,蓬江区先后成立郊区信托服务公司、郊区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郊区水产供销公司、郊区百货公司、郊区纺织品公司和郊区商业总公司共6家区直属企业。郊区供销联合社自1985年1月成立后,根据“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宗旨,面向农村、城乡,在农村商业领域充当主渠道的角色,促进郊区商业经济的发展。1985年末,区辖商业、饮食服务企业1044家(户),从业人员4330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5215万元。为搞活商贸经济,商业部门拓展进货渠道,改变经营方式,增加花色品种,经营商品增至30类4000多个品种。从1986~1988年的3年间,全区的商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分别以年均40.5%和43%的速度增长。1988年末,全区共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经营单位2879个、从业人员1.27万人;商业饮食业总产值5713.62万元,占当年全区社会总产值的25.85%;全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之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其间,出现“皮包公司”、“空壳公司”,转手经营,投机钻营,谋取利益,后被市场逐渐淘汰。
199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4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6.87亿元。1994年,辖区内商业分为商业贸易、旅游、餐饮、服务、娱乐服务、保健、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市驻辖区的大型国企有东湖百货、常安百货、嘉联商场、银晶大酒店、江门大厦、侨都大酒店等以及常安路商业中心、东湖商业中心区及建设路、胜利路、跃进路等商业街,长堤灯光夜市等。贸易市场21个,其中区辖农贸市场14个,专业市场5个,批发市场1个。1995年末,区辖批发零售贸易法人机构有160个,经营网点5259个,从业人员1.57万人;餐饮业法人机构5个,经营网点698个,从业人员3361人。全区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22亿元,商品购进额39.18亿元,商品销售额41.31亿元,年末库存额8.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其间,私营、个体兴起开办商场、酒楼、便利店、饮食店、商贸公司热潮。区政府对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在法律上给予保护,使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从1996~2000年,耕地随城市化日渐减少,农村富余人员走向经商。环市、潮连2镇农民兴办的商贸企业600多家,政府部门办的集团公司等企业160多家,从事日用百货、纺织服装、粮油食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日用电器、化肥农药、水泥建材、摩托车及零配件等30多个商品的经销。
2000年,辖区内有私营个体工商户1.36万家(户),从业人员3.75万人,注册资金9.2亿元,产值5.09亿元,营业收入14.03亿元,其中:私营工商企业有1561家,从业人员1.6万人,注册资金7.85亿元,产值4.15亿元,营业收入7.32亿元;个体工商企业有1.2万户,从业人员2.15万人,注册资金1.35亿元,产值9360万元,营业收入6.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亿元。全区商品购进总额9.87亿元,商品销售总额35.68亿元,年末库存额2286万元。全区有各类贸易市场25个,其中专业市场3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46亿元,占市区总数的47.32%。2002年,棠下、荷塘、杜阮3镇划入,区辖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新的发展。至2004年,全区形成常安、东湖、北新区和江会路4个商业圈,10多条商业特色街,建有农副产品市场、工业产品市场和超级市场84个。至年末,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79亿元,商品购进总额38.74亿元,商品销售总额78.73亿元。辖区内限额以上商贸及住宿饮食服务单位共93个,产业活动单位289个,从业人员8188人,商品销售总额77.91亿元,营业总额2.98亿元。
2011年,蓬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4.61亿元,增长19.0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11亿元,增长8.5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26.56亿元,增长16.7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1.16亿元,增长26.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52.64%,日用品类下降12.12%,化妆品类下降15.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78%,金银珠宝类增长28.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12%,家具类下降33.51%,中西药品类增长7.98%,汽车类增长25.4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