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傅雷真的是一位好父亲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刚翻开这本书,我的眼前就映入了这样一句话: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而继续往后翻阅,就又会发现不少类似的句子: 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那么,傅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呢?我对他不禁好奇起来,在观看了许多视频和资料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傅雷有很明显的暴力倾向,在傅聪(傅雷的儿子)5岁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理由的打了傅聪,当时傅聪正在练字,而正在吃花生的傅雷突然就脾气发作,抄起蚊香盘就向傅聪砸去,把傅聪砸的哇哇大哭,鼻梁也被砸出了血,那里留下了一块永久的伤疤。在傅聪弹钢琴的时候,只要稍有弹得不好的地方,傅雷便非打即骂,最严重的时候还会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而且他还会将傅聪绑到自己的家门口,让邻居们来围观傅聪“不听话”的结果。除了暴力倾向之外,傅雷还有强的控制欲。他制定了极其严苛的家规,傅聪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细到用那几根手指拿筷子,面见长辈时双手怎么摆放,而傅聪只要稍有差池,傅雷便非打即骂。

        邻居宋淇之子宋以朗则回忆说,自家佣人会听见傅雷大喊大叫、扔东西或打自己的两个小孩。佣人们私底下用上海话说傅雷是个“神经病”。

        傅雷的妻子朱梅馥是傅雷的表妹,两个人在傅雷去法国留学之前订下了婚约。

        然而刚订完婚的傅雷却在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女子玛德琳,他被玛德琳的热情奔放折服,和对方坠入爱河,甚至写信给远在中国的母亲,想托她解掉自己的婚约。

        但是傅雷和玛德琳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很久,他向玛德琳求婚被拒绝了,紧接着又发现她和另外一名法国男子约会。傅雷的心情全然崩溃,几欲自杀,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才醒悟过来,开始后悔自己寄回去的那封信。

        好在好友刘海粟一早就不看好这对恋情,在傅雷托自己把信寄回中国的时候暗自扣下了那封信,所以那封信并没有发出。傅雷回国后便与朱梅馥结了婚

    朱梅馥原名叫朱梅福,出生在一个梅花飘香的早春。父亲是位教书先生,特意为小女儿取名“梅福”,希望她一生多福,像梅花一样美丽。但傅雷觉得太土气,便帮她改了名。

        因为朱梅馥从小就受到西式教育,对音乐、书画、英文小说的鉴赏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当傅雷助理的期间,她每天一口气要做500多张英语卡片,基本上一天下来也无暇顾忌自己的事情。她自己曾这样说过“晚上是我最舒服的时间,透一口气,可以静下来看看书了。”

        尽管这样,在傅聪5岁,傅敏2岁的时候,傅雷还是背叛了妻子,爱上了上海美专一学生成家榴,这一次的事情还被张爱玲写成了书——《股宝澈送花楼会》

      那时候傅雷创作成家榴必须在身边,如果不在他便无法安心工作,日日颓废。当时朱梅馥也动了放弃这段婚姻的念头,但是为了两个孩子,她选择了忍受。

      朱梅馥主动给成家榴打电话:“你快来吧,你来了,他才能写下去。”也正是因为这样,成家榴选择了离开。

      她曾亲口对傅敏说:“你爸爸很爱我的,但你妈妈人太好了,到最后我不得不离开。”

      用傅雷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童年是:“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傅雷4岁时,父亲被人陷害入狱,后因病郁郁而终,年仅24岁。而家中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则因母亲四处奔走救夫,无人照看而意外夭折。这对傅雷母亲有了很大的打击,她便将报仇的希望全寄托在傅雷身上,十分严格地督导他成才。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将他烫得哇哇大叫;傅雷有一次在外面多玩了一会儿,母亲就用包袱皮将他绑着,要扔到河里去,为了让傅雷好好学习,傅雷母亲甚至以死相逼……正是这样畸形的教育,让傅雷养成了暴戾的性格。

      那《傅雷家书》是不是就没有可读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傅雷家书》中仍然有很多值得让我们称赞的地方,例如这两段对美国的理解: 他们二百年前的祖先不是在欧洲被迫出亡的宗教难民(新旧教都有,看欧洲哪个国家而定;大多数是新教徒一一来自英法。旧教徒则来自荷兰及北欧),便是在事业上栽了筋斗的人,不是年轻的淘金者便是真正的强盗和杀人犯。这些人的后代,反抗与斗争性特别强是不足为奇的,但传统文化的熏陶欠缺,甚至于绝无仅有也是想象得到的。只顾往前直冲,不问成败,什么都可以孤注一掷,一切只问眼前,冒起危险来绝不考虑值不值得,不管什么场合都不难视生命如鸿毛‖这一等民族能创业,能革新,但缺乏远见和明智,难于守成,也不容易成熟;自信太强,不免流于骄,看事太轻易,未免幼稚狂妄。难怪资本主义到了他们手里会发展得这样快,畸形得这样厉害。我觉得他们的社会好像长着一个癌:少数细胞无限制的扩张,把其他千千万万的细胞吞掉了;而千千万万的细胞在未被完全吞掉以前,还自以为健康得很,“自由”“民主”得很呢!

      并且傅雷在书中也很明显的有悔改的意图,只可惜他并没有做到,有一次傅聪寄了两张照片给傅雷,而傅雷的回信中却这样写到: 看照片,你并不胖,是否太用功,睡眠不足?还是室内拍的照,光暗对比之下显得瘦?又是谁替你拍的?在什么地方拍的,怎么室内有两架琴? 哪怕傅聪成年后,傅雷的控制仍然如影随形。

      在艺术方面,我不敢多评论,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但我仍然感觉傅雷某些时候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可我还认为,人世间的种种道理,大多都应该要自己摸索,而不是完全顺着前人的脚步,这样是无法超越前人的。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本《给青年的12封信》。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给中学生写的,每次都探讨一个话题,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