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三七写作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6到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想做个“小大人”。

六七岁的孩子明明还小,却努力模仿大人的行为,想让自己表现地更像个大人。但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所以普遍会比较苦恼。有一种迫切想要长大,却受各种条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在身体上,刚摆脱摇摇晃晃的时代,开始变得强壮,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可以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动作。心理上,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开始萌发出社会意识和抽象思考能力。这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但也让他们产生各种困惑。新环境和新游戏充满了乐趣,但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他们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怀里这两个选项间犹豫不决。

比如,书中举了一个孩子学骑车这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对6到7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一方面需要协调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找到最佳的平衡感。同时需要克服心理上对摔倒的恐惧。所以骑自行车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而很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这件事,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都需要独立去解决。因此,学会骑自行车,也可以看做是孩子逐渐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谋求独立生活的开始。

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的孩子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会喜欢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就表现得比较勇敢,但大多数孩子心理上都会出现反复变化,在依赖父母和靠自己之间摇摆。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种心理反复背后的原因,下面我从认知思维能力、家庭关系、老师的重要性以及社交互动这四个方面,来为你讲解这些“小大人”有哪些与之前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方面,是“小大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实感的增强。

在六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认知世界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还不能清楚地分辨现实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的不同。但到了六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可以理解时间、空间、体积这些概念,并且开始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过一套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把这个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归到了“具体运算阶段”里,也就是说,孩子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进步,逐渐能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因为换位思考是社交互动能力和同理心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关于真实和虚假的判断,比如孩子会知道,真狗和玩具狗是有差别的,说话也有真话和假话的差别。这一切,都让他们开始有能力更好地辨别现实中的一切,并和自己的想象世界区分开来。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这一种现实感会越来越强。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看待世界的观点和角度开始变化。对六到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首先观察思考的对象,就是家和父母。所以第二个方面,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说这一阶段的家庭是孩子的关系练习场。

前面说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核心能力。而家庭,是孩子最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在6岁以前,孩子会相信爸妈无所不能,这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但到了6岁之后,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并且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们会发现父母不是全能的,他们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但这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还不会发生动摇。父母的关注仍然是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如今在我们身边,二胎家庭多了起来,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孩子会有更特殊的感受。在6岁之后,他们会逐渐发现并试着去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即便是爸爸妈妈也不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他们还属于其他的兄弟姐妹,还属于他们彼此。这种认识会让他们产生一些失落,并且努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同理心会让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会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着父母的爱与关注。

这听上去,好像是孩子变懂事了,但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一天里具备同理心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没法要求这个年龄的孩子整天保持为他人考虑的小大人的能力。所以一旦孩子用尽了这个能力,他们就又会变回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孩子。但第二天,他也可能再跑过来跟你道歉认错,然后帮你做点家务什么的。一会儿很任性,一会儿又表现的十分懂事,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征。孩子就在这样一种摇摆的状态中,在家庭里学习怎样处理和人的关系。

在家庭之外,很多孩子会在这个阶段陆续开始上小学。因此有些孩子会逐渐将注意力从家庭转到学校。所以在第三方面,我们就来聊聊学校和老师。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在学校里他们更追求“公平”这件事儿。

很多成年人可能对公平没有特别高的期望。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对公平有一种夸张的期待,他们会认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遭遇不公的时候,会非常委屈。但这种他们眼中的公平,其实只是事情没有按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他觉得不公平。当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学校生活后,他们会把老师看作是家长一样的权威,把同学看作是兄弟姐妹。然后用那一套从家里学到的关系处理方法去应对学校生活。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家庭关系的规则在学校里不适用。

虽然许多孩子已经察觉到了家与学校的不同,在学校他们只是一群孩子里的一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渴望被老师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学校或者老师能够通过设计和明确一些班级制度,营造出班级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围,在接受了这种秩序后,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感到的不公平。

而除了老师之外,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们的朋友了。交朋友是六到七岁孩子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要讲的第四个方面,6到7岁的孩子在社交互动上,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的社交圈刚刚迈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是一种既好奇又害怕的态度。而一段成熟的友谊,即便是在孩子之间,也一定是建立在不断的付出与收获、同理心以及对彼此差异的尊重上的,这些能力都需要练习和培养。而如果孩子交友特别不顺利,大人的适当引导和鼓励也是非常必要的。

好,以上就是我们讲解的第一部分内容,你会发现6到7岁的孩子,刚从婴幼儿时期成长起来,语言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开发,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觉醒,他们会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