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传承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武氏太极拳是由哪位传承人创编的

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武禹襄先生!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县(就是现在的广府镇)人,他和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1799年-1872年)是同乡,而且关系不错。杨露禅从陈家沟学艺回来,就是和武禹襄研究改进,而逐步形成杨氏太极拳之流派的。当武禹襄在掌握杨氏太极后,又去陈家沟和赵堡有学习了一段太极拳,并参阅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融会贯通,从而创出武氏太极拳。

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距离非常近,就是几分钟的车程,多年前我去那里游览过。

2. 武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最好越详细越好

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佘,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佘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后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后,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

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 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於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当然,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著后辈学者传人。

成功的后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著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佘的拳 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著“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 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

今天,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 《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 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

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 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麽,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 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后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

此书可说是 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 少如,后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

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后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 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影,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

录影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后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於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 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佘后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 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於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

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佘。李亦佘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 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

从李亦佘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佘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 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佘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佘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

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 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 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

其劲 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像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

由於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 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

3.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时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有馀,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山石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佘)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结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4.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

5. 沈阳武氏太极拳传人

沈阳蔡老师 「小神仙」!吴海青弟子 亲口赐名小神仙! 蔡老师简介沈阳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蔡宝童-号小神仙,生于公元1971年。

蔡宝童先生自幼天性善良,聪明好学,在18岁时在沈阳体育宫得武术家张福生传授散打两年有余。21岁时幸遇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吴海清”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五年有余;尽得心法真要,吴师赐名:小神仙。

吴师仙逝后,蔡先生又拜沈阳五行通背拳名家程利印先生,学习五行通背拳,成师仙逝后;蔡宝童先生为完善自身所学,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四处访师求学。曾求学于沈阳武术家大成拳传人:高伦真、刘明杰、张金龙等先生学习壮法与力量的结合运用。

曾求学于沈阳卢氏心意六合拳传人:李海峰先生学习卢氏结构;并向辽宁锦州陈氏太极第十二代传人:杨家祥先生学习精架陈氏太极拳。向沈阳杨氏太极拳名家:汪秉权、金扬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

求教于杨氏太极杨振基得意传人“常关成”先生学习杨氏家传心法。 近些年又得师兄(吴海清先生五公子),吴世遐先生与同门师兄:陈圆通先生细心指导,深的武氏太极拳精华于自身! 蔡宝童雅号(小神仙)积各家武学心法精华于一身,不断学习体悟,入理贯通,传武之奥妙;自成教学体系,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不受文字困扰、不受太极膝病的干扰,最快的体悟太极拳的“八门劲路”掌握太极拳养生之道、推手用劲之道。

感知心灵与命运间的真理大道!感知练武得道的人生真谛! 蔡宝童(小神仙)不仅在武学人体动态力学上,造诣颇深,同时对易学、佛学、风水学也极其精通;其子蔡中平,自幼受父影响 少年拜访全国民间周易、风水明师,的各路明师用心真传 现已是一代易学风水佼佼者! 蔡宝童(小神仙)愿以毕生所学,结识天下传统武术爱好者、愿结识天下传统文化爱好者;让武之粹、易之魂发扬光大! 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详细资料看看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7.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8.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你好!! 太极拳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