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称谓常识ppt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ppt演示主题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2. 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常识】 下列哪个称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注5 古代所称“垂髫”只说女子(十三岁) 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炊具) 古语所称“按图索骥”的骥是(良马)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乡试会试院试殿试)注6 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的是(史通) 五岳之说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称为(南岳)注7 古代地理所称“阳”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谥号”指的是(帝王所专用的称号) 我国古代四大艺术是指(棋琴画书)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 下列属于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 左迁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 古代“上元节”是指(元宵节)注10 古代“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 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凌晨1:00至3:00古代称为(丙夜) 古时的二更相当于现在的(1-3点) 在我国古代,下列哪个时段指现在的19:00-21:00( 黄昏) 我国农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晦日) 【工艺建筑】 以下哪个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艺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国古代称为“吉金”的是(青铜) 关于白玉的是(水井) 我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鲁班) 古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产生了火药爆竹,最初用来( 驱散瘟疫,镇妖避邪) 唐朝著名医生孙思邈曾为四大放明之一(火药)做出过卓越贡献 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铁质量) 最早的手工艺品是(瓷器) 著名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ppt形式有哪些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4. 古代称谓方面的知识
古代称谓 唐: 皇帝自称:“朕“。

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

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宋 皇帝自称:“朕“。

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

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

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随便用“小姐”这个称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 *** ”的意思。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宋代,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

所以很多时候的称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类。注意的是,当时如果称呼他人为“汉子”或者“老汉”,含有相当的轻蔑成分在内。

宋金时代语汇简释 内命妇:宋时宫中妃、嫔之类称内命妇。 外命妇:宋时官员的母妻等,按官位而得的封号,如国夫人、郡夫人等。

底:的。 官家:皇帝。

圣人:皇后。 娘娘:太后。

娘子:妃嫔。 阁、阁分:宋宫妃嫔的居所。

石炭:煤。 团练:团练使简称。

效用:宋军中的一种高级军士,宋时军士一般须刺字,而效用往往可免於刺字。 孛堇:女真语汇,官长。

忒母: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万人。 忒母孛堇:万夫长。

猛安: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千人。 猛安孛堇:千夫长。

谋克: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百人。 谋克孛堇:百夫长。

蒲辇: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五十人。 蒲辇孛堇:五十夫长。

阿里喜:女真语汇,金军中正兵的随从。 洼勃辣骇:女真语汇,敲杀,这是女真人流行的处死方式。

通事:翻译。 珊蛮:女真语汇,巫师。

蒲察:女真姓。 裴满:女真姓。

兀林答:女真姓。 徒单:女真姓。

斜卯:女真姓。 古里甲:女真姓。

温敦:女真姓。 阿典:女真姓。

夹谷:女真姓。 9 纳剌:女真姓。

女奚烈:女真姓。 汉儿:金朝称原辽朝统治区的 *** 。

南人:金朝称宋朝统治区的 *** 。 勾抽:抽调。

大资:资政殿大学士简称。 诸班直:宋朝皇帝的卫队以班和直为编制单位,总称诸班直。

钧容直:诸班直之一,军乐队。 指挥:宋军编制单位,一般每指挥四百或五百人。

厮儿:小子、青年、青年僮仆。 女使:被雇的婢女。

小姐: *** 。 行首:美妓。

直阁:直龙图阁等简称。 舍人:中书舍人简称。

观察:观察使简称。 修撰:秘阁修撰简称。

差遣:宋朝官。
5. 中国古代的所有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志学:15岁。

及笄:女子15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天命:50岁。

知非之年:50岁。耳顺、花甲之年: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90岁。

期颐:百岁之人。
6. 古代各种称呼是怎样的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对男子女子年龄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7. 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