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的历史人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王官

【元】王官,元代南雷峒人,海南省定安县岭口镇九锡山村人,系南雷峒主。

至治元年(1321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因宫廷内争,被元英宗放逐来琼州,居琼时图帖睦尔曾到南雷峒,王官待他很好,并处300金买回图帖睦尔所爱恋之琼州元帅府侍婢青梅,图帖睦尔非常感激王官的好处。

三年后,宫廷政变变化,图帖睦尔被召归,于天历元年(1328年)登帝位,称为文宗,元文宗为报答王官礼遇之恩,将定安县升为南建州,封王官为世袭知州,任职十多年。

王官辞世后葬在今岭口镇下山村东南,墓尚在。

胡濂

【明】胡濂(1463—1542),字宗周,号一斋,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中街人,幼而好学,10岁能文,明朝成化丙午(1488年)科考中举人,弘治癸丑(1493年)科考中进士。

系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门生,初任户部广西司主事。

任满升山东司员外,转调云南司郎中。

正德辛未(1511年)年,流贼刘六做乱,胡濂在平乱中督运粮饷有功,朝廷赐金牌文币,并加四品官衔,提升贵州参政。

任上革除政弊,严厉法纪,并平息了当地苗、彝少数民族的一次叛乱,因此升任江西右布政使。

正德已卯年(1519年)春,兑运粮饷于吴城返归时,恰逢宸濠宫廷政变,胡濂受累被捕入狱。

政变平息后,当时任都御使的王守仁(王阳明)、陈琳,保奏胡濂无罪,不曾参与政变,始获释放。

归家后以泉石自娱,杜门教训子孙,卒年80岁。

王弘诲

【明】王弘诲,(1541—1617),字绍传,号忠铭,广东定安人,现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

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

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

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奏考回琼、流芳千古。

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

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

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

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

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

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

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莫魁文

【清】莫魁文,字起梧,号印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排坡村人。

少孤贫而勤学,清康熙丁酉(1717年)科考中举人。

辛丑(1721年)科考中进士,是清代琼崖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最初在吏部观政(见习)三年,后改授直隶庆和知县。

任上非常关心民间疾苦,疏浚该县颊河以消除水患,创建月阳桥,使当地百姓来往便利。

因监督治理黄河工程劳碌过度而染病,因而告病归家,归时清风两袖。

巡按御史王之畸对他很看重,赋诗为其送行。

《庆云县志》也记载他的清廉事迹。

归家后从未入公门,唯读书吟诗而自娱。

梁汉鼎

【清】梁汉鼎,定安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陈德华榜进士,曾任山西沁原知县。

莫陶

【清】莫陶,字柳眉,号绿岩,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排坡村人。

少年时就喜欢读书,精于小楷书法。

年轻时就考中了雍正癸卯(1723)年科举人,丁未(1727年)科考中进士。

授任四川铜梁知县,任上颇有政绩,为上司所赞赏,但仅数年便因病告休在家,归家后专以养病训子为事,不久华年早逝,时人哀之。

今定安县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字画真迹等文物。

莫绍德

【清】莫绍德,字衣堂,号云庵,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南山村人。

清乾隆己酉(1789年)科举人,嘉庆丙辰(1796年)科进士,辛酉(1801年)殿试后,考选授任内阁中书,派充实录馆校对官。

任满议叙候选员外郎,因奔丧守制而不赴任。

三年后,出游名山,结交众名流,擅于书法,尤精金石,其小楷名噪一时。

曾在琼台书院任教。

晚年致仕归家,修族谱,创建莲井寺。

著有《石经堂集》,定安县博物馆收藏有他手书《波罗密多心经》经幢碑拓片一张,海口市府城的琼台师范学校也有出土他手书之碑石一块。

张岳崧

【清】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广东定安人,现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上祖籍福建莆田县,宋嘉定年间迁琼,其祖为琼山尹,故落籍琼山。

后迁定安。

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年(1801年)优引举质。

嘉庆甲子(1804年)科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己巳(1809年)恩科进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正考官、文颖馆篡修官、武英馆篡修、都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张岳崧饱才博学,涉猎很广,业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

现今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

张岳崧一生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岳崧关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风雨,渡扬子江,亲自巡察江海,冒险坚持督率官民护堤。

张岳崧是当时一个“明镜高悬”的青天老爷,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时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

张岳崧为禁烟运动劳苦奔波,与林则徐交谊深厚,同是查禁鸦片的严禁派。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查禁鸦片,首先摇旗呐喊,撰写禁烟奏疏与其有关文章。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

享年70岁,他的棺葬于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毛头村前。

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其石柱、石栏、石牛、石羊、翁仲都荡然无存。

在张岳崧前,明清两代,琼人登进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

故当朝清嘉庆皇帝仁宗颙琰,为张岳崧这样高的名次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后来在张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次子张钟彦中了进士,三子张钟秀和孙子张熊祥也均中举人,他和儿子张钟彦为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三代功名,堪称海南第一家。

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国于民,历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佐、王弘诲等一起引以为荣。

张钟彦

【清】张钟彦,张岳崧次子,张钟秀胞兄,字仲升,广东定安人,今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

其妻符素文乃文昌县符其珍(曾任知县)之女,负才名,张钟彦受其诲教颇多。

钟彦曾在林则徐门下读书,得其教诲栽培,由监生考中道光己亥(1839年)科举人,继而父丧归家守孝三年,道光乙巳年(1845年)应礼部会试,考中进士,签分河南即用知县。

由于他性好诗赋,授例改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兼稽勋司郎中,后调任户部江南司郎中。

后擢升浙江道兼监察御史,未几奉特旨补任直隶知府,次年调任补任宣化知府。

总督谭廷襄深重其才德,以品学兼优,才能干达,奏请调河南任职,但不成功,总督便因事调任他处。

张钟彦于任上索与所辖盐司意见不合,被调任山西,忿郁得病,死于河北唐县,时年54岁。

县博物馆收藏有他的手迹遗物,与其父张岳崧是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

王映斗

【清】王映斗(1797—1878),字运中,号汉桥、瀚峤。

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

官至大理寺卿(二品),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

藏有许多书籍作品,但遗世至今却寥寥无几。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映斗考进县学,成为县学生员;稍后,再考入府学,成为府学生员。

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由府廪膳生员,进补拔贡,接着参加会朝考名列前茅,获一等,被安排在户部江西司当小京官,管理户口、财赋。

但几个月后因慈母与世长辞请假归里守丧3年。

后赴京擢任户部额外主事,任职6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二甲第14名进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户部云南司主稿转为陕西司主事。

翌年,另任陕西司员外郎(司的副职)。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晋升为司的正职四川司郎中。

一直在京户部任职25个年头。

清文宗奕詝(咸丰帝)即帝位后,对王映斗的才华和为人颇为赏识,特令他随相国前赴祖国东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仓库、校阅营伍,还趁机查检东南两河节浮费,裁减冗员。

因为他人尽其职,成绩卓著,声名大震,被提升为鸿胪寺少卿,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

在这期间,严父丧亡,回里守丧3年。

其间有一年的5月,粤督徐广籍知晓王映斗学富五车,教学有方,乘他奔丧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华书院,时间长达7年之久。

在其掌教期间,他发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运用独特的教学技巧,谆谆善诱,培养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会名流。

广东籍的梁耀枢中状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竞官至太史。

这些充分体现了王映斗教学的才能和成绩卓著,为世人所爱戴。

迄至咸丰八年(1858年)5月间,王映斗复官京城,经过投递奏折请求,蒙皇上的召见,并于同年10月,补原官职鸿胪寺少卿。

翌年11月,擢升为给皇上讲学的内阁侍读学士。

咸丰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皇帝的后勤长官光禄寺卿。

一段时间后,先后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狱、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

清穆宗载淳于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调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学政,负责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

6年任满,秋季返回北京复职。

然而,奉天(今辽宁省)乃满洲民族的发祥地,王映斗能获满清朝庭的信任,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去担任教育工作,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其间,王映斗大胆对这里的文教所存在的时弊,进行严厉的改革,促进其文风的发展,深受社会的赞许。

1864—1865年的两年中,王映斗历任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

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归。

途经省城,抚军李福泰知晓,热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华书院,时年已七旬了。

在年迈力衰之时,勉强坚持了两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坚决要求归里。

王映斗人老志不衰。

他为发挥人的价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为人类多作奉献,在有生之年写了不少诗文、公牍和家谱,但都没有编成专集,亦没有付印,因而荡然无存,仅是由他主持编纂的《定安县志》传世。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王映斗在家逝世,享年81岁。

他的次子王器成在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乡人为表达对他们父子俩的深情厚意,尊称他们俩为“父子进士”,为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

王器成

【清】王器成,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王映斗次子,字公辅,号晚愚,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

少年随父在北平(北京)生活,聪明好学,颖慧卓然,写诗作文,落笔成章。

清咸丰壬子(1852年)举优贡。

戊午年(1858年)中举人,当时就职刑部福建司主事。

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科进士。

年近古稀卒于北平。

与其父王映斗是为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

今定安县博物馆有他的墨迹。

孙衍吾

孙衍吾,男,中共党员,定安县定城镇多校村人。

自1980年创办“知海书屋”以来,孙衍吾30多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助人为乐,被当地群众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上世纪80年代,农民对文化科学的需求十分强烈。

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及青少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利用图书报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孙衍吾节衣缩食,于1980年自费创办“知海书屋”。

30多年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购书订报及添置阅览设备。

目前,“知海书屋”藏书7.2万多册,报刊380多种,接待读者1000多万人次,已经成为广大乡亲求知、求富、求乐的场所,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和乡亲们文化活动的中心。

孙衍吾2003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06年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司法部授予2001年—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