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字的文言文一词多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文言文及字的一词多义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方言】

◎在 四川省南路话中作动词,同“去、至"的意思,比如说“你及那儿不”意思就是“你去那儿不、你到那儿不” 的意思。

2. 谢、辞、故、且 、于、之、因、为、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谢:1、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认错,道歉::~过;~罪。 3、推辞:~绝;闭门~客。 4、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谢姓。

辞: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2.口供3. 言辞;文辞

故:事;事情 旧识;旧交 先,祖先 旧的事物

且: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且大。尚且。况且。 2、表示暂时: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将要、将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且走且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且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7、姓。

于:》:“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 神农氏纪实,象形字,画得是飘洒瑞雨的样子,既养气致舒展。

之: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因:1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mat;cushi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 3 原因〖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明有因礼。

为:◎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3.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1.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4.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5。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6.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难度很大,先整理这些,也不知道合不合你要求,还需继续帮忙可给我留言

4. 归去来兮辞的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交给)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5.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有善术者(擅长 )

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善的一词多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间,期限)

陈太丘与有期行(约好,约定) 期的一词多义

公欣然曰(副词,的)

然数年恒不见(关联词, 但是) 然的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副词, 的)

人皆吊之(代词, 他) 之的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关联词,所以)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故的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因为)

开始悟为山市(是) 为的一词多义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当成) 为的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表并列 无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 而的一词多义

6. 古文的一词多义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备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影响(被于来世) 被 2、同“披”,穿(皆被绮绣)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薄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策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cháng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cháng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cháng 长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cháng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zhǎng,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诚心(帝感其诚) 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惩 2、惩罚 1、骑(愿驰千里足) 驰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发、起(方其出海门) 出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当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道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得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发: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分: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fēn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fēn 4、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fèn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更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苟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固: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

7. 【文言文《李贺七岁能辞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1、就:援笔辄就如素构(完成);还来就菊花(靠近);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2、及:及暮归(等到);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扣其乡及姓字(与)古今异义:1、过,古义:探访;今义:经过.2、是,古义:代词,此;今义,动词,表判断.3、从,古义,带领;今义,随从.4、书,古义:书写;今义,书本.5、率,古义:都;今义:率领.6、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通假字:特殊句式:1、七岁能辞章(省略主语李贺)2、援笔辄就如素构(省略主语李贺)3、过其家(省略介词于,应该是“过于其家”)4、书投囊中(省略介词于,应该是“书投于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