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康熙的知己,雍正的偶像,因年轻时的丑事,被骂200多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2

康熙的这段话,出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意思是: 李光地知我,我知李光地,朕和李光地是知己。

李光地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自幼聪明,有“神童”之称。李光地3岁那年,清军入关,福建成了南明和清廷对抗的主要战场,此后多年,福建的治安都非常混乱,盗贼横行。李光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13岁时,有一帮不明身份的盗贼闯入李光地家中,将他家洗劫一空,这件事对李光地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对于各种反叛、盗匪等行为非常反感。

李光地和陈梦雷回到福建后,清朝爆发了一件大事——三藩之乱。

耿精忠造反,第一步就是控制朝廷命官,李光地作为回乡探亲的朝廷官员,很快被纳入耿精忠的逮捕名单。好在李光地机灵,带着父母躲进山谷中,耿精忠多次派人去招降,都被李光地拒绝了。而和李光地一起返乡的陈梦雷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陈梦雷被耿精忠活捉,被迫成了耿精忠的幕僚。

当年李光地派人送情报时,他本人还留在福州,后来耿精忠封锁了福建,李光地根本出不去。三年后(康熙十六年),清军攻入福州,耿精忠投降,康熙特地传令给 拉哈达 赉塔 两位将领寻找李光地。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刚到京城。正常情况下,李光地需要先到吏部报道,然后等吏部重新安排职位。可康熙急着见李光地,直接跳过吏部,把李光地召到宫中,授他为内阁学士。要知道,六年前,李光地回乡探亲之前的官职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如今刚回到京城,就任内阁学士(从二品),这种飞升速度,令人咂舌。

在朝会上,李光地公然向康熙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施琅。

关于施琅,笔者上个星期写过他的文章,施琅是一名优秀的水军将领,只可惜,他三次易主,在清朝始终不被信任。《清史稿·李光地传》中记载,李光地以身家性命作保,对康熙说:

当时,康熙让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巡抚吴兴祚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三人共同治兵,但三人意见不统一。李光地和纳兰明珠等人向康熙建议给施琅独立带兵的权力,康熙最终同意,让姚启圣和吴兴祚负责后勤,全力支持施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一举收复台湾,为康熙立下不世之功。而施琅之所以能有如此功劳,李光地的推荐至关重要。

原来,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康熙巡视盛京,有一位流放盛京的囚徒向康熙献上一首诗,康熙觉得这名囚徒好文采,便下令赦免了他,让他辅佐皇三子胤祉编书。这位囚徒,就是前文提到的、李光地的老乡陈梦雷。

李光地独吞了功劳,却把陈梦雷晾到了一边。

李光地这句话非常狠,不仅否认情报有陈梦雷的功劳,还说自己曾经劝过陈梦雷逃离叛军,结果陈梦雷“一字不答”,对耿精忠死心塌地。

这俨然是把陈梦雷说成了耿精忠的“死忠”。

笔者认为:李光地和陈梦雷的 历史 公案,关键之处在于李光地递给康熙的情报中到底有没有陈梦雷的功劳。 若有,那李光地注定是小人,不管他最后为陈梦雷求情是出于愧疚,还是同乡情分,都不能掩盖这个结论。

笔者的结论是:三藩之乱爆发时,李光地尚且年轻,他可能因为贪图功劳而铸成了大错,我是支持陈梦雷的,理由有三点:

第三, 就是康熙的态度。这件事闹大后,康熙的处理方式很微妙,康熙并没有降罪于陈梦雷,而是让陈梦雷好好编书。 按理说,若康熙相信李光地,那陈梦雷就犯了“污蔑朝廷大员”之罪,康熙必当严惩,但康熙没有这么做,这说明,康熙也知道陈梦雷没有撒谎。

李光地深陷是非漩涡,唯有以劳动成果来证明自己。

看到李光地的成绩,康熙大喜,直接提拔他为吏部尚书,李光地终于松了一口气。

治河,是李光地在平三藩、收台湾之后,为康熙立下的第三大功劳。 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京畿河务都没有再出现大问题。

李光地的做法,让康熙非常赞赏。康熙四十九年,李光地因疝疾提出致仕,康熙挽留无果,让李光地回福建养老。三年后,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康熙特地派人到福建接李光地来出席宴会。不久后,李光地复职。

康熙五十六年,李光地76岁,垂垂老矣,旧病缠身,他再次请求退休,康熙却以“王掞都没有退休,你再等两年”为由,拒绝了李光地的请求,不料,第二年李光地便病逝了。

李光地28岁考中进士,77岁去世,在康熙朝为官近半个世纪,他对清朝的统一、京畿要务的治理、理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康熙朝著名的汉臣有很多,像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徐乾学等人都是一时翘楚,然而,康熙宠信李光地的程度,远远超出上述几人。

康熙曾评价李光地: “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 对李光地推崇不已,而清朝 历史 学家全祖望却说李光地: “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

这就是李光地,官方给出较高的评价,民间却始终骂他是卑鄙小人。

笔者认为:从政治观点来说,李光地毫无疑问是名臣,他对康熙朝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是,从人格的角度来说,李光地当年在处理陈梦雷一事上,留下了他一生都无法掩盖的瑕疵。

其实,当“卖友求荣”这四个字贴在“一代名臣”的后背上时,大家注定会在他背后指指点点,从而忽略了他的贡献。 历史 是统一的,也是辩证的,后人看待李光地,不能一味只盯着他的过错,要功过同览,才是对待 历史 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