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的前 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越轨行为(devianc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根除的。只要有阶级社会的存在,就会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只要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背离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行为,即越轨行为。诚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所说的:“姑毋论我们对于越轨行为有多么厌恶并愿竭力加以消除,它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一个毫无越轨行为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管你喜欢与否,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 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暴露”在人们身边,使人们感到忧心忡忡,于是,人们开始对越轨行为进行探讨,作出种种解释。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学说很多,其中最早、影响最久远的是“神鬼驱使说”,即认为越轨行为者是受鬼魂的“缠身”,或者是“中邪”才做出某些越轨行为的。另一种比较久远的解释则认为越轨行为者之所以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上帝要对他进行惩罚,“上帝要他灭亡,必要让他疯狂”,所以就让他偏离社会规范,从而做出越轨行为。到了19世纪,生物学界提出一种“体质变态说”来解释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也开始进入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的探讨,提出了“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而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侵犯性的行为。
19世纪中叶,社会学界也开始关注越轨行为。社会学界对越轨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社会学像生物学和心理学一样,力图从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中寻找越轨的原因,后来发展出另一种取向,即放弃了对越轨原因的探讨而转向对越轨过程的研究。 诸如萨塞兰德(Edwis H. Sutherland)的差异交往论,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和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失范理论,塞琳(T.Selin)的文化冲突论,科恩(A.K.Cohen)的亚文化群理论,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标签理论,皆对越轨行为的发生提出解释,并对刑事政策的制定有着贡献。
本文针对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所倡导的标签理论进行简单介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标签理论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对标签理论进行概述,第三部分分析标签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最后一部分谈谈标签理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