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群会出现“瞎忙”的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11
1)缺乏深度思考

雷军有句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在知识爆发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理想而努力,但有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HR,实际却混得不行,他们缺乏的也许并不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是深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做人力资源决策时懒得考虑,轻易采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并忽略有矛盾的逻辑关系,最终导致结论错误。

又例如做绩效,考核结果仅与员工薪酬挂钩,缺乏在组织与发展等层面的多元化应用。

有人说学渣与学霸的差别在于深度思考,那么我觉得普通HR与卓越HR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

2.)没有统筹安排时间

HR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况是,手头这份工作还没处理完,另一份任务又来了,往往是这边接住电话,那头手机又响了,每每这个时候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于是,有人会放下原先的工作,去处理新的任务,结果是各种事情交织在一起,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时间也在这交错的堆织中白白流走,最终什么都没做好。。

因此,科学地规划时间,加强时间管理,对于一名HR显得相当重要。

3)只顾埋头干事

有些HR之所以忙碌却不出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只顾着埋头苦干,而缺少了与领导或同事的沟通交流。

例如我以前有位HR同事小张,每次领导安排任务给她,她二话不说直接拿去做,但做完交给领导后,经常会被退回来,还挨批评,她特别郁闷,不知道错在哪里。

其实她工作能力还可以,只是总顾着埋头干事,缺乏和领导必要的沟通,方向跑偏了,再努力也是无效。

所以说,HR工作中其实本来是不应该这样忙的,而是应该有规划的去忙,但是现在大环境下,很多公司的HR无法做到有效率的去协调,导致被大量的琐事杂事缠身,不得不瞎忙起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最后,推荐大家多去了解了解2号人事部这类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软件,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善用工具,人力总有限,而工具无疑是解决效率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2个回答  2021-03-11
第一点:隔行如何隔山,技能生疏。
农村有句谚语,叫“鸡不同鸭讲”,形容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做工作,如果换到了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岗位,那么,不管你学历多高,此前的履历多辉煌,都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需要从头开始学起。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二十年前,是一名中学老师,可谓志得意满,工作中哪怕遇到难题,也很有信心,仗着自己就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十年前,我跳槽到一家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仗着文字功底好,起初啥也不怕。可很快,就被同行无情地嘲笑。电视艺术,讲究的是镜头语言,文字只是恰到好处的点缀。
那样骄傲的我,怎么忍受得了大家看怪物一样的眼神呢?硬是扛着摄像机,天天出去,有任务就完成任务,没任务自己给自己加任务,拍一堆素材回来,一帧一帧地回放,对照书本知识,一点一滴研究什么是“镜头语言”,学习视频剪辑技术。
那个时候的我,其实已经三十岁了,也跟着二十来岁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的背后,没皮没脸地向他们请教。当然,还要全盘接受冷不丁的嘲讽。
整整六年,如此艰难地熬过来,虽然,离开电视台的时候,我也多少是个“电视人”了,可依旧有着强烈的不自信,哪怕有获得过大奖的节目,还是觉得,可能都是运气吧。
第二点,真心不喜欢,勉强应付。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职业,怎么会做得好呢?
就像我在电视台,其实打心底里,并不喜欢。只是当时转行的时候,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而这份工作,能够让我天天回家,不用像待在山村学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那个时候,我的孩子才一岁,所以,我觉得,不喜欢的话,可以慢慢学习啊。
这种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更显得荒谬。不管我如何放低姿态、勤学苦练,都因为发自内心的抵触,而无法体会到这份职业的荣耀。
同样的,在采访中,我见识过很多和我一样,因为不喜欢而耽误自己的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都一个偏僻的乡镇,采访一个乡干部。那天,持续降雨,道路出现塌方,他就和村民们一起清理塌方,回到乡里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那时,他还没有吃饭,我们也没有吃饭,大家都是一身泥水,但饭菜已经端上桌了,食堂的阿姨说,已经热过好几次了,还是趁热吃一点吧。
那天,我们几个人,就各自端着饭碗,无声地吃着饭,没有人说话,只听到细微的咀嚼食物的声音,那位乡干部,更是毫不掩饰他的疲倦与悲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
打心眼里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为了生存,仍然会很努力,甚至比别人更努力,希望每一件事都做到完满。就像那位乡干部,他疲惫的脸上,显露出内心的抗拒,可是,他无法选择,只能继续忍受。
后来,我重新做回了一名老师,我觉得,正是那一次采访,给予了我很大的勇气。人生在世,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当工作成为一种枷锁,哪里还有幸福可言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1
在工作中,相信大多数朋友都有这样的焦虑。领导安排一个任务,你自认为时间还够充足,可以先查查资料,你慢慢悠悠打开了微信,谷歌,知乎打算找点素材,但总有一些事情吸引你的注意力,偶尔弹出明星八卦,看到某某知名导演的新电影上市了,看了一眼又看一眼,看完还意犹未尽。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大半,你吓出一身冷汗,开始东搬西凑堆积收集来的素材,又觉得不OK,反复返工。当你的成品拿给领导,领导很不满意,你懊恼着:时间都去哪里呢?我明明打算去搜集信息的。
你的本意也想更高效地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但为什么总是被无意义的信息所吸引注意呢?什么才是高效工作的秘密呢?作为一年半的职场小白我强烈推荐职场人士,都来看看戴维·艾伦撰写的书籍《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作者发现很多人在工作中普遍焦虑没有效率,是因为没有科学做事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系统提出如何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高效管理时间秘诀,让你真正的无压力。
第4个回答  2021-03-11
瞎忙的人,其实很讨厌当下的工作。
上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当皇帝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擅长当皇帝,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瞎忙,而对于自己的爱好,则如痴如醉。

譬如,最会写词的南唐后主李煜,他不得已被推至帝王之位,也曾尽心尽力治理国家,可却太不擅长了,最后导致了亡国的命运。他把家仇国恨都融入到词中去,作为“亡国之君”可悲可恨,可作为“千古词帝”却又大放异彩。

对于当下工作的讨厌,直接让一个人处在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不愿意去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任何知识与技能,一切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喜好,十分霸蛮。

结果,明明很简单的事情,由于自己的武断和鲁莽,而弄得颜面尽失;明明很显而易见的道理或做法,却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闹出了大笑话。

那些瞎忙的人,不愿意别人批评他无所事事,于是,就不管大小事情,既然发生了,就一一回应一下吧。当然,不是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回复,而是主观臆断,而是个人喜好,因此,往往越忙越乱,越乱越忙,自己都不知道,原本好端端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糟糕的样子。

一个人,很讨厌自己的工作,却又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就像一只被关进了笼子的野兽,起初还在不停地嘶吼着,左冲右突,想要找到突破口。可一段时间之后,也就装装样子,干吼几声算了。
第5个回答  2021-03-11
摸鱼哲学这个词,最近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
什么叫摸鱼哲学,其实就是来源于“浑水摸鱼”。

只要班下得够快,老板就追不上我;只要水划得够深,就能洗尽这俗世的尘嚣;只要鱼摸得够多,就像找回了丢失的自己;只要上班的样子足够逼真,就能骗过匆匆流逝的时光。
摸鱼二字和努力相对。
有网友说,摸鱼是活通透的表现。
在新华字典上,有这样一个句子: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

今天看上去槽点百出的一句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显得有多么违和。
而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房价主导的,阶级飞速固化的时代。阶级固化带来的,必然是低欲望社会。父母勤勤恳恳,买了三套房;而自己呢?勤勤恳恳,买了三平米。

正如现在比较火的“打工人”的梗,无不是意识到,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虎完还挤出租屋。

如今,张华的儿子又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的儿子又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还待在百货公司改成的写字楼里,我能做什么?我只能活的通透一些。
所以,摸鱼很多时候,不是不努力,而是一种无奈。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王多鱼,只是王摸鱼。无论你摸,或是不摸,鱼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所以:工作和摸鱼一起,浑然一体,这是一种境界。
不过,摸鱼也是一门艺术。摸鱼的时候用来干什么,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某电力部门上班摸鱼摸出个雨果奖科幻作家,证明摸鱼这行上限很高。

摸鱼掌握好度,职责该尽的尽,剩下的该摸鱼就摸,千万别拿着死工资赶着仿佛有股份的事。

你这辈子能不能发财,和你有没有充分996没关系,告诉你996福报的人,其今天的成就正是955的正职+不务正业务出来的。顺应潮流的摸鱼,看似佛系,实则等待时机,不较一时长短,却能笑到最后。

所以,摸鱼工作两不误,在忙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内心的平静,也算是返璞归真,善莫大焉了!
最后一点,要想摸鱼摸的风生水起,不要忘了:
至少你还得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