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关心守护去教育孩子读《孩子与学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有位家长到学校对校长说: “我们会让孩子在家好好学习,希望您在学校让孩子多去掌握一些教养”。 这不是把家和学校搞反了吗,校长有点哭笑不得。现实中,像这样的问题例子越来越多。

      这些的确是“问题”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学校重新审视。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如果不回答就被责骂。而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人不仅不解答,反而为难孩子。作为教师和家长,是不是应该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用“对策”去应付。

      通过负面转变到正面的这种过程,也许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教育”本身。 小A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平时爸爸妈妈很少给她购买各种玩具,以至于他有一次去朋友家里玩,偷偷的拿了朋友的玩具小汽车。被母亲发现后,母亲很生气,让小A把小汽车归还朋友,并道歉。小A也很伤心。母亲经过这件事情后,开始思考为何平时听话的小A会有偷东西的行为。同龄中的孩子们都玩的玩具和游戏,小A没有。母亲理解了他的愿望,对小A的玩玩具的宽容和理解,给小A购买了她喜爱的小汽车。让小A也明白了,偷盗是不对的行为。

      教和育的关系问题,谈到教育,大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在“教”,而往往忽略了“育”的过程。 无论是现代的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没有孰对孰错。对于个性越强的孩子,就越难以接受输入已有知识的的“教导”。这时教育中的“培育”和“成长”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最近儿子学校推荐的读物《窗外的小豆豆》,书里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在老师同学眼里的她就是“坏孩子的代号”,以至于遭遇了学校的劝退转学,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宽容和理解,让她重新选择了属于她的个性发展的学校。从拒绝上学,恐惧上学,到爱上了上学。新学校校长的宽容和不一样的风格,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教育的自由,并不是放任不管。 有人待在孩子身边,并带着关心去守护,是孩子的自我实现能力表现出来的必要条件。“带着关心守护”这件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豆豆是幸运的,新校长和家庭的默默守护,给了她足够的空间发展空间。对于我国乡村的那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可没那么幸运,太多的自由让他们从小迷失了方向。很多孩子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未知的社会。

      孩子的自由成长过程就像“蛹”的过程。 既然是“蛹”,是不是可以认为不必理睬,孩子自己会出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做到“不干涉、不放弃”的态度,无疑是最好的,但这需要修行多年的高僧般的境界。不一定非要这样的悟性,只要温柔地等待,在“蛹”的外壳中,正发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变化。

    歌德曾说:“人是一种知道得多么快实行得却那么慢的生物啊”。 在大人对孩子的道德性指手画脚的时候,孩子们也在仔细的观察着大人。“比起了不起的人,温和的人更了不起。”让我想起近日发生的父子枪击案中,导火线仅仅因为制止说脏话吗,这是人在生存上必须遵守的规则,道德。

      道德与人的成长没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生的道德性甚至超越老师和家长。 孩子道德的“自律”在十一岁时就已经形成。在国际化的教育之路上,不同道德观的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要掌握自律的道德性,必须有自己考虑的情况,自己做出判断的能力。

      孩子的问题和学校的问题,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很多教育的议论是从“大处高处”着眼的,而本书所谈的正好相反,可以说是从“小处低处”出发的进行谈论。正如作者所说: “在思考教育时,如果不总是对孩子保持一种相当细致的关照的话,即便是出于善意,往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践踏孩子们的心灵。”